中國五大民族
This article "中國五大民族"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中國五大民族.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中國五大民族,出現在清朝至中華民國的時期,為共同組成中國的五個主體民族,分別為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五大民族。在國民黨北伐之後,有加入苗族,合稱中國六大民族的說法,也有再加入傜族,形成中國七大民族等不同學說。在中華民國初期,曾經提倡五族共和,由五族共同組成中華民國,在之後被中華民族取代。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由民族識別,重新劃分了民族,確立了中國五十六民族的區分法,在漢族之外的其他民族,被劃為中國少數民族。此後,五大民族的名稱消失。
概論[编辑]
中國五大民族的概念最早起源於清代的族群政治觀念,是清朝中央政府在邊疆藩屬治理中逐步形成的觀念。在清末逐漸形成五大民族的觀念,但其內涵最初並不穩定[1],如梁啟超曾經以漢、滿、苗、回、蒙作為中國五大民族,沒有加入藏族[2][3]。金鹤年、钦同普曾經主張六族共和,在在漢、滿、蒙、回、藏等五族之外,再加上達斡爾族,稱六大民族。王桐齡曾提出六大民族區分,在漢、滿、蒙、回、藏等五族之外,又加上苗族[4]。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曾經提出七族共和理念,在漢、滿、蒙、回、藏等五族之外,再加上苗族與傜族,形成七大民族。
在清末革命運動中,革命黨人曾經提出漢民族主義,主張以漢族為主,將中國建立為漢族的民族國家。清末立宪运动則提出的“五族大同”,將中國民族劃分為漢、滿、蒙、回、藏等五大民族[5][6]。主張由五大民族組成民族國家的思想,稱為五族共和。
在中華民國建立後,承繼了五族大同的民族主義思想,清帝退位詔書中,提出中國五大族聯合建立中華民國的理念,詔書中說:「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孙中山也於1912年1月1日提出贊成推動“五族共和”论[7]。
在建立國民政府後,孫中山改為提倡中華民族,主張以漢族為中心,同化其他四族,五族共融為中華民族[8][9][10]。
顧頡剛於1939年發表文章,反對五大民族的區分方法,主張中國之中只有一個中華民族存在,所謂五大民族只是五個小型的文化集團,並非民族[11]。
註釋[编辑]
- REDIRECT Template:Delete
脚本错误:没有“Redirect_Template_List”这个模块。 This article "中國五大民族"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中國五大民族.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 ↑ Pamela Kyle Crossley, 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 ↑ 梁啟超《新民說》:「又分中國人為五大族,……一漢族……二滿州族……三苗族……四回族……五蒙古族。」
- ↑ 梁啟超〈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吾中國言民族者,當於小民族主義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義。小民族主義者何?漢族對於國內他族是也;大民族主義者何?合國內本部、屬部之諸族,以對於國外之諸族是也。……自今以往,中國而亡則已,中國而不亡,則此後對於世界者,勢不得不取帝國政略,合漢、合滿、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三分有一之人類,以高掌遠蹠於五大之上。」,收入《飲冰室文集》。
- ↑ 王桐齡《中國民族史》:「中國民族本為混合體。……中華民國……漢、滿、蒙、回、藏、苗六族混合體。」,中國吉林出版社,2010年。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孫文《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 ↑ 孫文《三民主義親撰篇》:「夫漢族光復,滿清傾覆,不過祇達到民族主義之一消極目的而已,從此當努力猛進,以達民族主義之積極目的也。積極目的為何?即漢族當犧牲其血統、歷史與夫自尊自大之名稱,而與滿、蒙、回、藏之人民相見以誠,合為一爐而冶之,以成一中華人民之新主義。」,收入《國父全集》。
- ↑ 孫文〈三民主義之具體辦法〉:「自光復以來,就有世襲官僚,頑固底舊黨,復辟底宗社黨,湊合一起,叫做五族共和。豈知根本錯誤,就在這個地方。講到五族底人數,藏人不過四五百萬,蒙人不到百萬,滿人只數百萬,回教雖眾,大都漢人。講到他們底形勢,滿洲既處日人勢力之下,蒙古向為俄範圍,西藏亦幾成英國底囊中物,足見他們皆無自衛底能力,我們漢族應幫助他才是,……由此可知,本黨尚須在民族主義上做功夫,務使滿、蒙、回、藏同化於我漢族,成一民族主義國家。……美國底民族主義,乃積極底民族主義。本黨應以美國為榜樣。今日我們講民族主義,不能籠統講五族,應該講漢族底民族主義。或有人說五族共和揭櫫已久,此時單講漢族,不慮滿、蒙、回、藏不願意嗎?……此層兄弟以為可以不慮,彼滿洲之附日,蒙古之附俄,西藏之附英,即無自衛能力底表徵。然提撕振拔他們,仍賴我們漢族。兄弟現在想得一個調和的方法,即拿漢族來做個中心,使之同化於我,並且為其他民族加入我們組織建國底機會。仿美利堅民族底規模,將漢族改為中華民族,組成一個完全底民族國家,與美國同為東西半球二大民族主義的國家。」,收入秦孝儀主編《國父全集》,頁227-228。
- ↑ 孫文〈民族主義第一講〉:「什麼是民族主義呢?我可以用一句簡單話說,民族主義就是國族主義。中國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所以中國只有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沒有國族主義。……我說民族主義就是國族主義,在中國是適當的,在外國便不適當。因為中國自秦漢而後,都是一個民族造成一個國家。外國有一個民族造成幾個國家的,有一個國家之內有幾個民族的。……我們鑒於古今民族生存的道理,要救中國,想中國民族永遠存在,必要提倡民族主義。……就中國的民族說,總數是四萬萬人,可以說完全是漢人。同一血統,同一語言文字,同一宗教,同一風俗習慣,完全是一個民族。……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義,結合四萬萬人成一個堅固的民族,中國便有亡國滅種之憂。我們要挽救這種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義,用民族精神來救國。」
- ↑ 顧頡剛〈中華民族是一個〉:「中國之内決沒有五大民族和許多小民族,中國也没有分為若干種族的必要……我們只有一個中華民族……對外只有一個中華民族。」,收入《顧頡剛全集》。
This article "中國五大民族"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中國五大民族.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This article "中國五大民族"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中國五大民族.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