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德來

来自EverybodyWiki Bios & Wiki
跳转至:导航、​搜索

[[Category:|何德來]] 脚本错误:没有“AFC submission catcheck”这个模块。 [[Category:|何德來]] 脚本错误:没有“AFC submission catcheck”这个模块。

何德來(1904年8月14日-1986年2月1日),臺灣苗栗人,臺灣日治時期藝術家、詩人。作品風格多元,寫實與意象並重,探索生命、追尋和平與批判人類社會之現實,又以文字、詩歌入畫為其作品特色之一。

生平[编辑]

出生[编辑]

何德來出生於臺灣新竹州苗栗淡文湖畔(現苗栗縣造橋鄉),生父何水、生母何鄭藤,排行第三。五歲因家貧過繼給新竹市大地主何宅五,改名何鏡章。

學生時期[编辑]

1912年4月,赴日求學先後就讀東京錦華小學校、牛込山吹小學校。畢業後返臺進入臺中一中就讀,改回原名何德來,並於中學時期立志學習美術。1922年畢業後赴日準備考取美術學校,並入川端畫學校補習。在先後失敗三次後,於1927年4月考取東京美術學校(現東京藝術大學)西畫科,追隨和田英作學習,畢業製作為〈大震災的回想〉。

就學期間,何德來因學校與官展的制式規定與標準,而拒絕參展。但持續參與臺灣畫會活動,包含與廖繼春陳澄波顏水龍等人組成赤陽洋畫會,1927年9月於臺南公會堂展覽;1928年9月參與第三回七星畫壇;1929年8月第一回赤島社洋畫展等。

返臺時期[编辑]

1932年4月,畢業後的何德來偕同新婚妻子秀子女士(原姓氏:木邑)返回臺灣新竹。9月9日至11日,參與新竹繪畫同人洋畫展於新竹商品陳列館。

1933年,為致力推廣新竹洋畫風氣與發展,何德來於自家成立畫室,開辦「新竹美術研究會」,指導青年學子美術創作,並於新竹州商工獎勵館開辦三次展覽(1933年2月、4月、8月),會員包含何德來、李澤藩、谷喜一、陳鏡波等人。1934年新竹美術研究會與新竹水彩畫會合併,持續推展新竹地區美術教育,並於1月、6月、10月在新竹公會堂開辦展覽。

1934年因胃潰瘍與個人進修因素決定定居日本,11月11日於新竹公會堂舉行「何德來氏送別展」後,隔日前往東京。

日本定居期間[编辑]

1934年,何德來與妻子開始定居東京,何德來透過日本新構造社成員改井德寬之介紹,參加第16屆新構造社畫展。二戰期間,原本依靠在臺的收租經濟來源斷絕,何德來於1944年進入日產土木會社,擔任庶務社長秘書,期間因腸胃問題惡化,暫停創作。1947年以會員身分參加第19屆新構造社展覽,此後每年提出作品參展。1948年6月30日,何德來因土木會社整理業務而退職,童年7月2日起轉職興民建設裝飾部至1949年9月30日。

1956年7月24日至8月27日,何德來隨留日東京華僑回國致敬團一同回臺。期間8月11日到15日於臺北中山堂開辦個展。受當時藝術家王白淵莊世和、鄭世璠等矚目及協力。

1959年至1979年主持「飛鳥會」,主張反對不合理畫價的畫廊販售狀況,並每年舉辦作品發表會至21屆,提攜後進,並於1963年起連續八年當選日本美術家聯盟候補委員。

1973年,何德來在涉谷畫廊舉辦個人油畫展。隔年,在妻子逝世一周年之際,出版個人詩歌集《我的路》。

1975年入主學生組成,並以何德來之名所設立的「佳德會」。至辭世前每年定期舉辦展覽,促進會員間的美術研究。

1980年,獲頒第一屆「林維源先生紀念定靜文化藝術賞」獎項。

晚年[编辑]

1983年,何德來右眼開始出現異常,至1985年6月實施白內障切除手術。1985年第57屆新構造社展覽期間左眼亦出現白內障住院手術治療,但右眼出現綠內障狀況,幾近失明。1986年2月1日,何德來因心臟宿疾發作,猝逝東京目黑區宅中。

家庭[编辑]

1922年前往日本東京準備考取東京美術學校時,認識了木邑謙二郎,並因此結識其長女秀子小姐,兩人相戀後於1931年在乃木神社結婚。秀子女士自幼學習箏曲與三絃琴,何德來因此也學習箏曲。

秀子女士於1971年6月確診罹患上顎癌,從此何德來悉心看護妻子至1973年1月27日妻子去世。妻子逝世後,悲痛的何德來整理過往詩詞文稿,將成長的記憶與妻子發病、住院、禱告等心路歷程集結成《我的路》詩集。

何德來與侄子何騰鯨情同父子,曾言「Van Gogh有個弟弟Theo,騰鯨對我來說可以說就是Theo。」何騰鯨於1994年捐贈何德來百餘件作品於臺北市立美術館

藝術創作[编辑]

畫風[编辑]

1927年,何德來就讀東京美術學校期間,無論是自畫像或是畢業製作,皆展現東京美術學校學院派風格的特色,展現嚴謹的人體素描訓練。同時從畢業製作〈大震災的回想〉更體現對社會的深切關懷。

1940年代經歷戰亂與舊疾惡化等人生際遇,何德來作品進一步描繪對社會問題的批與對世界和平的想像,創作出〈惡夢〉(1950)、〈戰後〉(1950)等作品。

1950年代何德來持續地思索關於生命起源等議題,除了跨越國界的宇宙哲思與日月星辰等天文星象的表現外,也開始出現家鄉回憶、母親形象等主題,如〈黎明〉(1962)、〈明月〉(1963)等對月亮的反覆描繪,顯現出對故鄉無盡的思念;又如〈吾之生〉(1958)、〈母與子〉(1959)或是1952年的〈西湖之夢〉,體現出「貧窮度過一生的生母曾經說過要由西湖的心願」的創作動機。

何德來同時摸索出不同的藝術形式,最具代表性的是以文字、圖像共同入畫,以自傳式的文字圖像化作品〈五十五首歌〉(1964)為代表。

新構造社[编辑]

何德來於1942年首次參與新構造社展覽,並於1947年成為正式會員。在1958年由社員們推舉成為營運委員兼任作品審查委員,直到辭世前每年提出作品參展,並與時任新構造社代表的本木勇一與其他會員一同熱心參與會務,包含1968年時,由小山光男譜曲,何德來作詞,完成新構造社社歌。

1986年何德來逝世,新構造社於第58屆展覽中,創設「何賞」獎項以激勵後進,並紀念何德來的功績。

參考資料[编辑]

  1. REDIRECT Template:Delete

脚本错误:没有“Redirect_Template_List”这个模块。 This article "何德來"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何德來.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This article "何德來"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何德來.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國立歷史博物館編,《異鄉與故鄉的對話:旅日臺灣前輩畫家何德來畫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

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專冊IV:何德來》,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5。

顏娟英、蔡家丘等,《臺灣美術兩百年(下):島嶼呼喚》,臺北:春山出版有限公司,2022。 Category:臺灣1000專案草稿


This article "何德來"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何德來.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Page kept on Wikipedia This page exists already on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