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
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為成大校本部之八大校區之一,於民國55年由時任校長羅雲平增購,現今則有著名的成功湖、榕園在內;此外,管理學院、行政大樓、設計系及藝術學院,以及文學院之相關科系也位於光復校區。
地理位置[编辑]
成功大學光復校區位於成功校區之西側,北鄰小東路、東鄰勝利路、南接大學路而西側為前鋒路,位於台南火車站東北方。
現今之光復校區內,除了成功湖、榕園之外,也有光復第一、第二、第三宿舍、光復操場及球場、中正堂、修齊大樓(文學院)、歷史文物館、空中大學、雲平大樓(行政大樓)、管理學院、成功廳、國際會議廳及學生活動中心、設計及藝術相關科系系館等建物。其中歷史系館、工設系館、藝術研究所因曾為日治時期之臺灣日軍步兵第二聯隊營舍而被定為國定古蹟;小東門和小西門則為市定古蹟。
歷史沿革[编辑]
光復校區於日治時期屬軍事用地,為「日軍臺灣步兵第二聯隊」之軍區,其中歷史、工設、藝術研究所等三棟建築物是日軍的營舍,建築至今依然保留,並作為上課教室用途,而從建築物的外觀也可以看出日治時期之痕跡,例如建築物外可見清楚的五芒星,此為日軍標誌。此外,光復校區著名的歷史性建築即為小東門(台灣府城城垣殘蹟小東門段),原先於清雍正三年(1725年)興建東、西、南、北門,但後來經歷多次拆除與重建:1916年因開闢道路而被夷平,1985年小東門之遺址被挖掘出土,並在2009年的考古挖掘後,甕城構造完全出土,因耐候性好且對交通無影響,便未覆土回填。現今位於成功大學光復校區之東側(勝利路旁),路上仍可見過往城門之位置遺址(以小石磚構成的線條)。該校區是於民國55年(1966年)由當時的校長羅雲平所增購,為成大的第三個校區。
成功湖[编辑]
原屬國軍二三三八部隊光復營區。成功大學於1966獲得光復營區時,今日光復操場的位置原為低窪地,成功湖所在地則為國軍停車場位置。為建設今日之光復操場,因而於1970年時開挖成功湖,取得土方約11000立方公尺來埋填今日的光復操場。
1975年因將中正總統去世,成功大學曾於1976年時於成功湖西側豎立蔣中正總統之紀念銅像,後於2013年1月被遷移至校史室保存。
歷史文物館[编辑]
歷史文物館位於小西門旁,日治時期曾為軍用倉庫,後為文學院圖書館,並於1976年改建為歷史文物館[1],用來收藏原「小型文物研究室」的文物[2],館藏分為歷史文物與臺灣文物兩大類[3]。
2016年,歷史文物館為因應成功大學「創意三角洲:建構大學、城市、產業的鏈結」計畫,將空間改造成兼具人文跨域教學、論壇、師生社群互動、展演、校內外藝文交流的多功能場域[1]。並在隔年舉行重啟剪綵儀式,成為來校貴賓參觀的主要地點[1]。
現做為活動租借場地,以文學院免費、校內其他單位半價為收費基準,並於新冠肺炎疫情後暫停開放校外單位租借場地[2]。
軼聞[编辑]
BK24蒸汽機關車[编辑]
光復校區郵局後方擺放的BK24蒸汽機關車為由日本大阪汽車合資會社在1904年生產的第19號車,是臺灣現存第三資深的機關車,在1956年成功大學交通管理學系設立後,為了教學的目的,在系方爭取下留存於成大,現作為教材使用。
光復校區學生宿舍群人字形建築[编辑]
由於光一舍及光二舍人字形的建築設計,學生間流傳光復宿舍群在日治時期曾為刑場,為了避邪而將建物設計成人字形。原建築事務所澄清此建物設計為Y字型結構,將垂直動線設於中心點以降低同樓層間彼此的干擾。此外,從台南市百年歷史地圖中也可以看出,該地在日本時期是日本兵的宿舍,並非傳言所稱的處刑場。
引注資料[编辑]
This article "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This page exists already on Wikiped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