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教材

来自EverybodyWiki Bios & Wiki
跳转至:导航、​搜索

This article "壓縮教材"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壓縮教材.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脚本错误:没有“Message box”这个模块。 壓縮教材指的並不是指在資訊科技上如何把教學材料的檔案大小壓縮,而是指在課堂設計上,導師/教師為了在更短的時間內教授更多的內容,而把一些必須由導師教導的內容轉變為讓學生自習。它是一種當課程內有關指導課程及自習課程部份出現失衡之時的其中一種現象。

產生的問題[编辑]

雖然近年的教學趨勢希望學生能多多透過自學的形式學習,然而,自學的質素及果效卻不能得到保證。所以,不同的教學機構對於如何對待教材的壓縮都有不同的準則。但普遍的標準是:假若某一項知識是另一項知識的必須(pre-requisite),那麼,這項知識並不適宜讓學生自習,而應該由導師教授,即使可能只有短短的一堂。這亦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在2001年重新檢視其醫科課程時採用的標準。

在較大規模的教學層次來看,保持科目間的關連,是作為課程統整的責任。若然課程統整未能有效對課程內各科的要求而作出調適,就會出現壓縮教材的現象。舉例說,香港城市大學在1990年度的電腦學士課程基礎年的「編程基礎課」要求學生使用Pascal語言學習,有別於其他科技學院以C語言學習本科。根據該科的導師所指,是由於使用Pascal可讓學生培養良好的編程習慣,避免學生因為C語言的彈性句法而使所寫的程序減低了可讀性。然而,課程的其他科目卻要求學生以C語言遞交作業,這使學生需要透過自習去學習C語言。對於未能透過自習而學會C語言的學生來說,造成不公平。經過學生代表向校方反映,這問題在下一年度得到改善。

隨着不少地區的基礎教育多元化,壓縮教材的問題亦同時出現。舉例說,香港小學的中文科在2007年將會採用新課程,而教學模式亦會大大改變,除了有部份單元會由教師教授,並讓學生精讀以外,亦有配合精讀單元的略讀單元、及讓學生自習的自習單元。為預防壓縮教材的問題出現,教統局先行在幾家試點學校作新課程的試教,而不少教科書的出版社亦與香港當地的學校及教育學院合作,希望在新課程正式推出之前,能夠找出課程的各種可能問題,並預先解決。

另外,亦有院校會透過調整自學課程及教授課程的比例,來監察/避免課程出現壓縮教材的問題。

課程的取捨[编辑]

壓縮教材其實並不一定是壞事。壓縮教材的原意,是希望可以在較短的課堂接觸時間內達成更大的教學效益。因此,香港有不少中學的“名校”在教授會考班或高考班時,都會要求學生在課堂以外的時間自習部份課程以外(俗稱“out C”,即“Out of Syllabus”的簡稱)的內容,以幫助學生理解課題。但亦有學校因應學生的程度,而選擇把課程較艱難的部份省略,並著能力較佳的學生自習。這亦是一種避免壓縮教材的方法,但亦有可能犧牲部份學生的利益。而在香港不少規模較大的學校(特別是小學),為免家長投訴,都會放棄採用剪裁課程的方法,而讓全級所有班級採用統一的課程及統一的評估。不過,這一種做法,其實對能力較差的學生更為不利。

參看[编辑]

  • 與壓縮教材相反的是:重疊教材,指同一項知識在不同的學科中教授,而各科的教授方式或形式可能不同,使學生混亂而無所適從。

This article "壓縮教材"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壓縮教材.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