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鴿笭

来自EverybodyWiki Bios & Wiki
跳转至:导航、​搜索

[[Category:|放鴿笭]] 脚本错误:没有“AFC submission catcheck”这个模块。 [[Category:|放鴿笭]] 脚本错误:没有“AFC submission catcheck”这个模块。

「放鴿笭」也稱為「放粉鳥笭」或「放紅腳笭」,是在臺灣南部村落間舉行的比賽,約於農暦二、三月間,風力較小時,讓經過長期訓練可負重的紅腳鴿子,背著鴿笭,飛回自己的庄頭。粉鳥或紅腳是對鴿子的台語稱呼。「鴿笭」是指鴿子所揹著的笭,是指裝在鴿子尾部,類似變形的二筒哨子[1][2]:57

沿革[编辑]

放鴿笭的起源由於歷史文獻有限,至今尚未有明確的說法或證據。然而,有三種主要的起源說:一是鄭氏部隊說,認為是由鄭氏屯田聚落之間為連繫所發展而來;二是海賊影響說,認為放鴿笭是聚落間以鴿笭相互通知以防衛海賊的結果;三是本地起源說,包括學甲頂洲說法—競技活動、學甲宅仔港發源說和海線聚落說,養鴿受老鷹威脅,掛鴿笭嚇阻老鷹。[3]

「哨鴿」最早在1041年,北宋仁宗慶曆元年時,夏軍暗藏帶哨的鴿子於盒內,宋軍於路邊發現,大意打開後,鴿哨聲四起,夏軍知道宋軍已進入埋伏,便出擊而大敗宋軍。[2]過去掛粉鳥笭流傳地區大抵集中於八掌溪急水溪將軍溪曾文溪流域下游平原聚落,而這些地區就是明末鄭成功軍隊的駐地。據傳古時軍營與軍營之間,是以信鴿傳遞消息。部隊士兵之間,也會以信鴿來傳遞訊息,將竹哨插在鴿子的尾羽上,當鴿子一飛,竹哨聲響徹雲霄,這也在軍營裡成為聯繫和趣味的活動。而隨著時代變遷,僅存八掌溪、急水溪之間下游聚落,也就是嘉義縣義竹鄉臺南市學甲區鹽水區新營區仍保留此項風俗。[2][4]

鴿笭的種類[编辑]

鴿笭是指鴿子的尾羽搭載的笭,鴿笭有至少三種類型,都源自於一種名為「哨子笭」的自娛之物。現今,最普遍的鴿笭是「短笭」。尺寸以「寸」為單位計算,從最小三點八寸(約十一點五公分)開始,以零點二寸的差距一直往上累進,但最重的笭也不會超過三兩(一百一十二點五克)。[5]

另外一種鴿笭稱為「長笭」,因其長而得名,長度從一百公分到一百八十幾公分不等,重量則在半兩到九兩之間。也被稱為「長龍」、「扁擔笭」、「長管笭」、「竹管仔笭」,流傳在將軍溪沿畔的鹽分地帶,例如佳里區將軍區七股區等聚落。由於建築物密集、電線太多等原因,長笭不適合施放。另外一種鴿笭稱為「盤仔笭」,也被稱為「紅龜仔笭」,其笭蓋呈草笠型。過去,它流傳在曾文溪沿岸的西港下營安定等地區,但現在已無人使用。[6][2]:83;333

比賽方式[编辑]

鴿笭比賽的飛行方式可以分為「擲空飛法」和「地面起法」兩種,其中「擲空飛翔法」又可以細分為「加墊式擲空飛翔法」和「無墊式擲空飛翔法」,而「地面起飛法」也可以細分為「無墊式掀雞籠地面起飛法」和「無墊式過雞籠地面起飛法」。比賽日期會因天氣狀況而定,若下雨則會延期。比賽分為公笭和私笭兩種,私笭是預賽、溜鳥、訓練體力,先行淘汰不適任鴿子。經過私笭預賽熱身後,才能進入公笭對抗決賽,所謂「私笭淘汰賽、公笭拚輸贏」。[7]

鴿笭比賽是一種接力競賽,需要團隊協作。簡而言之,兩個村莊的鴿群會輪流揹著不同尺寸的笭,是以尺寸和數量來定輸贏,所以尺寸規格需要統一,尺寸約在7吋至8吋之間,學甲區頂洲和紅茄萣則有到9吋以上至10吋的超大笭。而且按照順序逐漸增加,只要鴿子能夠成功飛越中線,便視為通過。最終,揹回最多的笭的一方獲勝。[2]:65-67

文化產業與未來[编辑]

目前鴿笭賽的村莊以臺南市學甲區新營區鹽水區,以及嘉義縣義竹鄉為主,約二十幾個村莊。2014年獲列為臺南市定民俗,[1]台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鴿笭文化季(Tainan Pigeon Whistle Culture Festival),自2015年起於每年3-5月期間舉行之放鴿笭活動,地點位於鹽水、學甲、新營。這樣的活動聯誼各莊情感,已成為深具農村特色一種無形文化資產。鴿笭是由木工師傅特別手工製作,但目前師傅已剩下一位,[8]且因人口外流,恐怕這項百年傳統失傳,社區發展協會極力推動與保存傳統文化活動,期望帶動地區農村再生。[5]

參考文獻[编辑]

This article "放鴿笭"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放鴿笭.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Page kept on Wikipedia This page exists already on Wikipedia.
  1. 1.0 1.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2. 2.0 2.1 2.2 2.3 2.4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3.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4.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5. 5.0 5.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6.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7.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8.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