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惺嶽
[[Category:|林惺嶽]] 脚本错误:没有“AFC submission catcheck”这个模块。
林惺嶽(1939年- ),出生於台中市,臺灣美術家。以描繪臺灣的自然景觀為題材。
總統府台灣虹廳牆上畫作為林惺嶽作品《天祐花蓮》
舉辦過數十次個人畫展,曾獲邀至法國、美國、日本、澳洲、阿根廷、中國等地舉辦個人畫展與發表美術論述,完成《中國油畫百年史》、《臺灣美術風雲四十年》等作品,目前繪有二百多幅畫作,多幅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2008年,畫作〈橫臥大地〉、〈第一道金光〉受總統府借展於虹廳與綠廳。
一、生平
(一)出生
1939年誕生於臺灣中部的臺中市;出生之前,曾留學日本研習雕塑創作的父親林坤明因傷寒及腸疾溘然病逝,享年僅26歲。1940年,母親葉彩雲因夫家親族欺凌之故,帶著兩個孩子林巨嶽(兄),林惺嶽(弟)回到娘家定居;林惺嶽幼年時期在外祖父的溫馨大家庭中渡過。
(二)早年生活
1943年,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晚期,臺灣為日本殖民地,受到美國軍機轟炸攻擊,外祖父安排母子3人到臺中縣車籠埔山避居。1944年,母親不幸在山居中感染瘧疾,隻身回臺中市診治,不久病逝;成為孤兒的兩兄弟在1945年初由二伯父接去撫養。林惺嶽在1946年進入臺中忠孝國小就讀;同年,被徵調到海外當日本兵的大伯父返臺,林惺嶽改由大伯父收養,乃與哥哥分離,並轉學到光復國小就讀,在校時期美術成績十分突出。13歳時(1951年)大伯父經商失敗,家庭經濟窘困,林惺嶽為繼續上學,進入美國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創辦的孤兒院「光音愛兒園」。1953年自臺中光復國小畢業,隨即考上臺灣省立臺中第一中學。
(三)學生時期
19歳時(1957年)離開孤兒院,先後居住於二伯父及阿姨家繼續高中學業(臺灣省立臺中第一中學高中部),課餘拜老畫家楊啟東為師,習學水彩風景寫生,並參加中部美展。1960年高中畢業,1961年考上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系(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1965年畢業時獲得系展水彩組第一名。1966年服預備軍官役於澎湖馬公海軍第2軍區司令部,1967年退役後任教於嘉義協同中學,教學之餘,潛心研究油畫創作。
(四)早期創作生涯及赴國外畫遊
1969年(31歲)於臺北市中美文化經濟協會舉辦第一次油畫個展,展出其超現實風格畫作。其後,陸續應邀於凌雲畫廊、中華藝廊、鴻霖藝廊、臺灣省立博物館、臺中市議會大樓等處舉行個人畫展,並於1975年出版個人第一本藝術專書《神秘的探索》。1975年赴西班牙留學,進入馬德里San Fernando藝術學院就讀,但發現該校教學內容不符預期,決定不以攻讀學位為目標,改將整個西班牙當作一所大學來自我修煉,開始西班牙的畫遊之旅,1975-1978年期間,足跡遍及西班牙各重要城鎮。1977年曾短暫定居西班牙南部地中海的太陽海岸(Costa del Sol),專心繪畫創作;同年,並應邀參加馬德里Multitud畫廊舉辦的1977年新生代畫家聯展。
(五)擔任教職授藝/提攜後進
1982年,國內第一所專門培養創作人才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創立,應聘到該校美術系任教,至2004年自該校屆齡退休,作育英才無數。
(六)晚年
林惺嶽在2008年接連受帕金森氏症與癌症所苦,健康狀況自此開始走下坡,但他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威脅,並激勵自己挑戰巨幅繪畫,生涯中最大作品皆創作於晚年,如:2011年完成以臺灣櫻花鉤吻鮭為題材,高1米6、寛12米2的〈國寶魚巡禮〉;2012年完成以阿里山巨木群為題材,高3米3、寛6米5的〈臺灣神木的風雲歲月〉;2016年完成高1米8、寛15米9的〈波光粼粼紋身溪床〉;2018年以花蓮慕谷慕魚的清澈溪流為主題,完成高3米2、寛18米的3000號巨作〈一條清水溪的故事〉。
二、創作分期/畫風
(一)水彩畫
林惺嶽大學時期(1961~1965)即以水彩畫見長,混用透明與不透明兩種水彩技法,並在畫面上帶入東方水墨畫的意趣,大三時在國際婦女會舉辦的美術比賽中奪冠,開始嶄露頭角,隔年並在此美術比賽中再度蟬聯第一,畢業時並獲得系展水彩組第一名。他另一波水彩創作的高鋒期為1975至1987年。他的水彩畫題材多元,但樹景為其重要的創作主題之一,在西班牙畫遊期間(1975~1978),他喜歡把印象深刻的樹景融會入畫;1979年返國後,則開始對臺灣特有的林相深入探索,常藉由樹的造型與姿態,來呈現臺灣的氣候型態與地理特色。他擅長用水的流動性及繽紛色彩來渲染氣韻,呈現亞熱帶臺灣充滿氤氳水氣的山林韻味。
(二)超現實風格
林惺嶽1967年退役後,開始潛心研究油畫創作,並發展出以神秘氛圍構築的超現實風格。早期的繪畫思考,主要啟蒙自貝多芬的音樂、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佛洛依德的心理學,繪畫手法並受到德國畫家馬克斯·恩斯特表達心志觸發狀態的拓印法的影響。他以超現實手法所描繪的詩性荒境,充滿苦悶、憂鬱與孤寂的氣息。廢墟、枯樹、骸骨是他幻境繪畫的重要題材,並以藍冷、蒼白的色調,來表現他畫中靜默、幽遠且肅穆的化外世界。林惺嶽的超現實畫風,主要自1960年代末期延續至1980年代中期。1980年代後期,轉向以描繪臺灣自然風土的寫實風格,但仍偶有超現實畫風的精采作品產出,如1989年的〈黑日〉、1996年的〈臺灣戒嚴統治〉,皆為反映臺灣戒嚴年代人文精神、時代現象的超現實作品。
(三)寫實風格
1980年代是林惺嶽繪畫創作從超現實轉向寫實畫風的轉折點,此時他開始進入臺灣的窮山峻嶺中進行田野踏查,比如:1985年首次前進玉山國家公園,涉足濁水溪;1988年走訪北海岸,再次登玉山,並且轉進花蓮秀姑巒溪及臺東卑南溪流域;1992年,頻繁造訪東北角海岸。他在親身的遊訪採景中,受到臺灣氣象萬千的自然景觀震撼感動,決心回歸臺灣土地來進行新的創作探索,並開始藉由自然風土的相關主題,來展現本土的精神與活力。溪石、山岳、激流、人物、水果、巨樹,是他用來表現臺灣地理生態性格及本土特色的幾個重要題材。自2008年以後,每每以數千號的巨幅畫作,來寓寫臺灣蘊藏無限的風土景觀及本土力量。
三、成就
· 「歸鄉——林惺嶽創作回顧展」名列2007年臺灣十大公辦好展覽第八。
· 臺灣國家國樂團2008年國家音樂廳公演「樂響——畫與樂的交會」,以臺灣代表性畫家郭雪湖、林玉山、陳澄波、李石樵、余承堯、江兆申、席德進、林惺嶽之經典畫作為本,量身打造樂曲表演。林惺嶽為唯一現存仍繼續創造的藝術家。
· 亞洲藝術學會會長神林恆道說:在臺灣拿起彩筆,有時換成文筆,不斷追問臺灣到底是什麼的人,正是林惺嶽!
· 2008年9月中時電子報影音Mr. Big焦點人物專訪—「以畫作見證歷史,建構臺灣美術的實踐者—林惺嶽」。
· 林惺嶽畫作〈山谷〉、〈濁水溪〉、〈激流〉獲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畫作〈黑日〉、〈溪〉、〈歸鄉〉獲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四、語錄
(一)「獨具隻眼的歷史學家對殘留的歷史遺跡的敏銳感動,能孕發出偉大思想的動力。使白骨變成有血有肉,使枯木再生繁榮枝葉,使廢墟重現高入雲霄橫臥大地的建築。……我認為一個有深度的藝術家也應培養出歷史學家的氣質,只不過是語言文字的思考與視覺圖像思考之間的差異而已。」[1]
[1] 蔡昭儀,〈歸鄉─林惺嶽藝術的終極追尋〉,https://twfineartsarchive.ntmofa.gov.tw/QuarterlyFile/S0140800.pdf
五、外部連結
第41屆吳三連獎 藝術獎 http://www.wusanlien.org.tw/02awards/02winners/02winners41/d01/
台灣創價學會「島嶼自然史詩–林惺嶽藝術創作回顧展」https://www.sokaculture.org.tw/exhibition/%E5%B3%B6%E5%B6%BC%E8%87%AA%E7%84%B6%E5%8F%B2%E8%A9%A9-%E6%9E%97%E6%83%BA%E5%B6%BD%E8%97%9D%E8%A1%93%E5%89%B5%E4%BD%9C%E5%9B%9E%E9%A1%A7%E5%B1%9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20屆傑出校友 https://alumni.ntnu.edu.tw/ActiveMessage/MessageView?itemid=614&mid=14
參考資料[编辑]
林惺嶽生平年表 https://twfineartsarchive.ntmofa.gov.tw/QuarterlyFile/B0145C.pdf
- REDIRECT Template:Delete
脚本错误:没有“Redirect_Template_List”这个模块。 This article "林惺嶽"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林惺嶽.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This article "林惺嶽"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林惺嶽.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Category:臺灣1000專案草稿
This article "林惺嶽"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林惺嶽.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This page exists already on Wikiped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