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恭

来自EverybodyWiki Bios & Wiki
跳转至:导航、​搜索

[[Category:|王行恭]] 脚本错误:没有“AFC submission catcheck”这个模块。


王行恭(1947年-)臺灣設計師設計教育家。他精通設計工藝骨瓷等;曾獲得許多設計獎項,並擔任亞洲設計師大獎評審團重要成員之一。對臺灣圖書之編輯、設計及印刷有深入研究及貢獻。其設計專業橫跨產業界與學界,曾至西班牙美國留學,涉足廣告界、出版業室內設計等,深受到各種新觀念啟發;主張設計教育最重要是引導啟發,認為設計師要從小養成,從環境中訓練觀察力,練習讀詩、寫詩從中聯想到設計畫面進而創作,[1]秉持此設計信念而投入教育工作。2003年與設計師陳俊良書法家董陽孜、美術系教授林磐聳建築師陳瑞憲等開發設計天圓地方國宴餐具,濃厚東方色彩推出後榮獲2005年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及香港設計師協會產品設計類首獎,成功的將臺灣文化品牌推向國際。[2]

生平[编辑]

1947年生於瀋陽吉林大安人,1949年與雙親隨國府來臺。1970年國立藝專美術工藝科畢業,畢業後(1972-75年),先後於臺灣廣告公司實習,任職劍橋廣告公司、國華廣告公司,1974年曾任國華廣告公司藝術指導兼平面設計組長,同年加入變形蟲設計協會[3][4]。1975年起出國進修,返臺後任職臺北房屋公司企劃部經理、國立故宮博物院美術指導暨執行編輯(1983-87年),1987年創立王行恭設計事務所。[5]

留學階段(1975-78)[编辑]

王行恭先後赴西班牙馬德里及美國紐約進修,於西班牙馬德里國立高等藝術學院繪畫研究所時期,除深入體驗當地生活文化,並經常利用課餘之暇,以攝影記錄當地老房子及古建築外;也得以直接面對畢卡索達利等二十世紀藝術大師的作品,影響與衝擊不在話下。在1977年赴美國紐約普拉特學院(Pratt Institute)設計研究所視覺傳播設計系進修,期間受二次戰後美國的代表性設計師之一,狄赫洛克(Rudolph Harak)教授學習啟發,包含CI、VI整體系統設計、海報、書刊、唱片封面等設計;受商業設計應用設計實務、廣告行銷手法等影響外,更重要的是積極參與並推動設計為文化產業注入活水,影響王行恭日後返臺作為設計宗旨的精神指標。[5][6]

返臺時期(1978-今)[编辑]

1978年進入臺北房屋公司擔任企劃部經理,並與多位資深設計師創立設計家協會,及受聘擔任國內外評審委員,為臺灣設計教育向下扎根並將其推向國際。1981年與凌明聲、廖哲夫胡澤民蘇宗雄霍榮齡、張正成、黃金德、陳偉彬、陳耀程、王明嘉、劉開等17位臺灣資深設計師共同成立臺北設計家聯誼會,其為國內由少數設計界菁英所組成的另一個團體;[7]隔年,接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文化海報規劃報告書》企劃並出版,此後將設計持續推進臺灣省政府經濟部等單位更積極推動國際交流。[5][6]

於1984年起,執教於東海大學美術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動畫研究所、臺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等。並持續發揮設計所長,投注美術編輯經驗,出版品有《故宮文物》、《原真之美》、《清代玉雕之美》、《大自然》、《苗族服飾圖誌—黔東南》、《琉璃工坊》年刊、《臺灣美術》、《博物館簡訊》及爾雅出版社、九歌出版社、光復書局及《大明王朝》書籍等封面。並獲邀擔任全國美展全省美展、高市美展、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獎、外貿協會國際設計臺灣包裝之星、香港博物館首屆亞太海報展、第二屆華人設計大賽(深圳)、Design for Asia獎(香港)、中國最美的書、金蝶獎等競賽評審委員;其中連續10屆受聘擔任金蝶獎評審總召集人。[5][6][8]

得獎紀錄[编辑]

  • 1979-80 二度獲時報最佳廣告獎與廣告金牌獎
  • 1981-82 二度獲外貿協會優良產品包裝設計獎
  • 1987《大自然雜誌》行政院新聞局美術設計金鼎獎
  • 1988《大自然雜誌》行政院新聞局美術設計金鼎獎
  • 1992《中國人傳承的歲時》(與馬以工共同企劃製作)「平面設計在中國」(深圳)書籍裝幀類金獎
  • 1993 設計作品入選「法國海報沙龍展」並進入決選 FINAL LIST.、《日據時期 臺灣美術檔案》,獲頒行政院新聞局美術設計金鼎獎
  • 1998 作品獲選北京「華人平面設計百傑」
  • 2005 香港設計中心「亞洲最具影響力大獎」
  • 其他如作品入選《International Typography Almanac年鑑》、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編印《世界平面設計家》及獲經濟部商業司「商業創意設計傑出貢獻獎」等

編著出版[编辑]

  • 1990《中國人傳承的歲時》,王行恭、馬以工,臺北市 : 十竹書屋。
  • 1992《中國人的生命禮俗》,王行恭、馬以工、臺北市 : 十竹書屋。十竹書屋。
  • 1994《中國傳統市招》,臺北市:漢光文化。
  • 1999《臺灣傳統版印》,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2006《台灣藝術經典大系視覺傳達藝術3-廣告影像》,臺北市:王行恭 、黃蕙清,藝術家出版社。

參考資料[编辑]

  1. REDIRECT Template:Delete

脚本错误:没有“Redirect_Template_List”这个模块。 This article "王行恭"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王行恭.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2.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3.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4.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5. 5.0 5.1 5.2 5.3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6. 6.0 6.1 6.2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7.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8.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This article "王行恭"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王行恭.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Category:臺灣1000專案草稿


This article "王行恭"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王行恭.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Page kept on Wikipedia This page exists already on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