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蚨祥

来自EverybodyWiki Bios & Wiki
跳转至:导航、​搜索

脚本错误:没有“Message box”这个模块。 This article "瑞蚨祥"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瑞蚨祥.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package.lua第80行Lua错误:module 'Module:Navbar' not found package.lua第80行Lua错误:module 'Module:Navbar' not found 瑞蚨祥为一家中国布店品牌,创立于1862年,创始人是孟传珊。创店不久后便进入北京经营,延续至今。现今在北京及创始地济南皆有分店。

瑞蚨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评定的“中华老字号”之一[1]

创始期[编辑]

孟传珊(字鸿升),山东省济南府章丘县旧军镇(今属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刁镇)人,于1862年(同治元年)创立土布店,名为瑞蚨祥。“蚨”乃《搜神记》中所载之虫,形似蝉,母子相依,分离后必飞回,分别以其母子血涂钱上,使用后亦可飞回,故采其典故,寓意金钱轮转不息。最初其店铺设于济南城内院西大街(旧址位于今济南市历下区泉城路恒隆广场西北侧),后又于济南城西门内开设分号(旧址位于今济南市历下区泉城路西门路口附近)。其子孟继笙(1851-1939,字雒川,又作洛川,以字行)于1880年父亲逝世后总揽生意,其远方族侄孟觐侯(1862-1934)于1890年于北京大栅栏鲜鱼口抄手胡同摆地摊批发大捻布,并于1893年正式设店开业[2]。贩卖的大捻布由章丘自产,运至北京,因质优价廉而颇受欢迎。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瑞蚨祥在北京的店面被付之一炬。之后孟觐侯劝说孟雒川重启商号,同时经营茶业。至民国初年,瑞蚨祥已在北京有五家商号,分别是1903年开业的“东鸿记”和1906年开业的“西鸿记”茶庄,1911年开业的“鸿记皮货店”、1918年开业的“鸿记绸布店”(显然“鸿记”乃是取自创始人孟传珊之表字)。另在创始地济南及天津上海青岛烟台等地拥有另外19家商号,规模极其庞大。

此时,孟觐侯亦结交了张宗昌段祺瑞张作霖曹锟宋哲元等当时的军政要人,势力之大一时无两。由于瑞蚨祥的规模之大,被称为京城“八大祥”之首。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何应钦北上掌权,孟觐侯的势力被大幅削弱。孟觐侯于1934年逝世后,孟雒川评价其“功小于过”,显示孟觐侯生前功高盖主,不为孟雒川所容。1939年孟雒川逝世后,子孙不善经营,又染上抽大烟恶习,至1949年前后瑞蚨祥已是奄奄一息[3]

1949年以后[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其第一面国旗便是由瑞蚨祥制作[2]1954年,瑞蚨祥在北京的五个商号合为一个,实现了公私合营毛泽东对瑞蚨祥称赞有加,称“瑞蚨祥一万年要保存”。文化大革命时期,瑞蚨祥遭遇冲击,只得改字号为“荣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原字号。

如今瑞蚨祥在北京大栅栏的总店依然保存,另在鼓楼、王府井等地设有分店。济南的总店位于经二路215号,建于1923年。

package.lua第80行Lua错误:module 'Module:Navbar' not found

尽管孟家创办的瑞蚨祥店铺在许多城市都可见,但在公私合营之后因政策因素而变得互相没有隶属关系[3]

产品与商品[编辑]

瑞蚨祥的主营商品是各种绸布制品和皮毛制品,包括绸缎呢绒棉布皮货化纤、民族服装服饰等,亦提供定制旗袍与现场制作蚕丝被的服务。定制的服装通常由近千元至约10万元不等。瑞蚨祥亦以其母子蚨为图案注册了商标

瑞蚨祥在民国鼎盛时期,绸缎皆自制花样,由苏州进货,且皆于机头处打上“瑞蚨祥”字样,而皮货由张家口、顺德、交城进货,质量上乘[4]

其他[编辑]

“至诚至上、货真价实、言不二价、童叟无欺”是瑞蚨祥的店训。

参考文献[编辑]

  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2. 2.0 2.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3. 3.0 3.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4.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Template:老济南 Template:老北京城 Template:老天津卫 Template:北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This article "瑞蚨祥"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瑞蚨祥.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