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This article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为当代经济学者杨小凯所著的一本读史笔记。介绍了中国近百年来政治经济制度的变迁,但也受到学界批评[1]。
章节概要[编辑]
晚清的经济历史[编辑]
中国的原始资本主义(或商业资本主义)[编辑]
本节中作者提出晚清的城市中已经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原始资本主义(或商业资本主义),但由于当时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阻碍了从原始资本主义向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朝的原始资本主义是属於当代经济学家所称的“坏资本主义”,政府垄断了一切大规模有组织的活动,包括政治、军事、企业、大型工商业、技术发明、盐、铁、火柴等大型生产活动,不但没有结社自由,也没有自由企业。任何大型生产活动都无法在没有与官府的特殊关系及批准和监护下发展起来。而清政府还处在欧洲重商主义之前的政策思维水平上,奉行的依然是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的产业政策。作者认为,自秦朝至清朝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不仅给予皇帝肆意剥夺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权力,也导致官僚阶层的贪污腐化、税制混乱、政府效率低下、缺乏司法公正等严重问题。并认为在这种政治制度条件下,现代化的工业资本主义难以得到发展。
洋务运动[编辑]
作者在本节首就观点鲜明的指出:洋务运动在清末经济史上是一个“彻底失败的运动”。认为洋务运动没有像日本明治维新一样模仿西方的政治、法律、经济制度,而继续坚持了清政府的政治垄断,没有司法独立和保护私人企业的法律制度为基础。仅仅是以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方法,单纯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工业化模式。官商“既是裁判,又是球员,因此利用其裁判的权力,追求其球员的利益”,公平和健全的市场秩序无法建立,私人企业不能发展起来。并指出“官办企业有官僚机构的所有弊病——裙带风盛行、官员滥用资金、贪污成风”等严重问题。晚清私有企业的发展主要受阻于本国落后的经济制度,而非外国企业的竞争以及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于晚清与西方国家签订的条约,作者认为条约制把西方的法治概念和对游戏规则在参加者之间平等讨价还价的概念引入中国,并认为慈禧发动的义和团运动是违背规则的自取其辱。
民国经济史 (1912-1949)[编辑]
新政治经济学,国家经济学和宪政经济学,及国家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编辑]
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发展迟缓,主要因为一个统一合法的国家暴力失效,因而出现类似霍布斯丛林的军阀混战局面。而以广东军阀陈炯明为代表的地方自治、联邦主义思想(所谓联省自治)并未被各地军阀和国民革命军政府所接受。军阀彼此之间互不承认对方的合法性,各自奉行军事统一的国家机会主义行为方式。作者还提出了商人对宪政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清末民初宪政的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曙光初露,但随後的军阀混战打断了这一过程。”
军阀混战时期[编辑]
军阀混战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所有历史学家公认的,军阀在其占领地大把征税,操纵实物与货币的换算率,并进行强制粮食征购,使经济不勘重负。结果导致农业的商业化趋势被逆转,农业生产力和产量下降,城乡之间的贸易中断。作者批评这种局面的形成是由于中国的政治人物(包括孙中山、袁世凯等人)缺乏宪政观念、违反模糊面纱原则、不遵守规则的机会主义思想所致。30年代国民党政府制定训政时期约法、五五宪草曾规划回归宪政,同期立法院先後制定了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法院组织法、商事法、公司法,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而宪政进程却被日本侵华战争所打断。抗战胜利后,1946年的国共谈判成为中国宪政的一次转机,却再一次因国共两党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失败告终。
民国经济发展表现[编辑]
总体而言,史学家们基本同意,1912-1949年间,由于战乱的影响,中国的总产出增加得非常缓慢,人均收入几乎没有增长,但也没有下降。城市化水平发展加速,但农村仍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保持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作者反驳了传统的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国投资减少有利于民族资本发展的观点,相反“使很多工业专案因缺乏所急需的设备不得不延缓”。对于日本占领下的东北是二战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的史实,作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在于日占东北外国投资比例高、日本经济法律对私企产权的保护很好、不搞国有企业等原因所致[2]。
民国的农村经济[编辑]
民国时代的土地制度由于1930年土地法的颁布而较清末更为成熟,土地的租佃契约更加多样化。作者批评了国民党政府和共产党红区的“土地改革”和“限制租金”是侵犯私人土地所有权的政府机会主义行为,破坏人们对自由契约制度的信心,而对经济发展有长远的负面影响。
民国商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编辑]
民国期间的城市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导致了商业分工的加深,钱庄、当铺、专业货栈的兴起形成了发达的金融网。官方的中央银行发行了纸币,政府开始试行年度预算,税收和财政报告制度都大大改进。现代政府债券制度也於1931-1932年发展起来。但政府银行同时发挥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功能,官商不分,使贪污和国家机会主义行为制度化。相当大的金融资源主要用来为政府提供战争的军费而较少用公共设施建设,以至于国共内战后期纸币成为抢劫人民财产的方式。民国时代交通条件也依然表现了二元经济的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50-1978)[编辑]
新政治和经济游戏规则与经济发展[编辑]
作者批评中国共产党赢得内战后重复了国民党的机会主义,排除了最大的反对党国民党,继续奉行一党专政,违反宪政规则。1949年后的土地革命以国家暴力的方式侵吞了地主的财产并杀害了很多地主及其家属。又在随后的三反五反运动中,开了用政治运动侵犯私人企业家财产和人权的先例,导致很多企业家不经法律审判被斗争致死。政府运用政治垄断权没收外国资本和国民政府的资本,对重要工农业物资和外贸进行国家垄断。以统购统销打击了私商活动、以户口制度限制人口的自由流动。作者指出三反五反及打击投机倒把和限制私人商业的政治运动造成了“官方及独立学者都承认的商业萧条”。
社会主义工业国有化和农业合作化[编辑]
中国共产党先后用政治运动、统购统销、政府垄断、公私合营、废止私人股权等手段,逐步实现国有化。并于1954年起通过阶级斗争、政治工作的方式推动农村合作化。而根据中共党史的研究资料记载,合作化运动的经济效果极差并受到农民的抵制,而政府干部用各种手段、以政治迫害威胁强迫农民入社。作者指出认为“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实现规模经济”的说法在现代经济学中无法得到理论支持。而全国统计的粮棉产量增加是以产出结构扭曲加大、猪肉、蔬菜严重短缺为代价的。
苏联式大推进工业化[编辑]
作者通过引用米塞斯和哈耶克等一系列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其结论说明:苏联式工业化短期内能取得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绩效,却在长期无以为继,最终先后被采用过它的各国所彻底抛弃。同时详细描述了苏联式国有企业的特征。
人民公社,大跃进,和三年大饥荒[编辑]
1958-1961在中国发生的三年饥荒是人类历史上死人最多的一个人为惨剧,非正常死亡人数达三千万人以上。作者指出由於镇反,肃反,反右运动等一系列对反对派的政治迫害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政权成为一个完全不受制约的无限权力。政府领导人只听得到歌功颂德的声音,党的领袖对下级被迫作出的浮夸和虚报信以为真,而对批评反对意见进行政治迫害,最後政府得到的资讯完全失真,因而做出极端错误的决策,酿成世界史上死人最多的大饥荒。具体体现为毛泽东以为粮食多的吃不完而好大喜功的发起了大跃进等运动,而对反映饿死人和浮夸问题的领导干部,则被认为是瞒产私分,被当右倾机会主义批判,被当作攻击三面红旗论处。毛泽东在对大规模饥荒饿死人、人相食的惨状完全知情的情况下,却变本加厉,用抓阶级斗争、政治迫害、侵犯人权的办法压制反对大跃进的意见,其行为已构成严重的反人类罪。大跃进最终在刘少奇、邓小平等人的反对中停止,而两人日后也遭到了毛泽东反攻倒算的迫害。
相关条目[编辑]
参考[编辑]
- REDIRECT Template:Delete
脚本错误:没有“Redirect_Template_List”这个模块。 This article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This article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This article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