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中藥
This article "科學中藥"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科學中藥.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脚本错误:没有“Hatnote”这个模块。 脚本错误:没有“Hatnote”这个模块。 脚本错误:没有“Message box”这个模块。 科學中藥又稱為中成藥,科學中藥主要是利用現代製造方法,經水煎煮抽提、濃縮後再以一定比例的處方藥材生藥粉末、乳糖、結晶性纖維、羧甲基纖維素及澱粉...等為賦形劑,生產出散、細粒、錠、片、膠囊等多種不同使用方式的中藥產品,有別於中藥傳統煎劑或純生藥研粉製成之膏、丸、丹、散。
一般提及的是濃縮細粒劑的科學中藥,在台灣也是中醫師常開處方的形式;另外,科學中藥劑型上還有錠劑、沖劑、散劑、丸劑、液劑...等。
歷史[编辑]
歷史上,日本人長倉音藏首先發明科學中藥製劑方式。在1950年代,許鴻源當時任職於台灣省衛生試驗所,有機會到日本參觀長倉藥廠,親見日本人用大鍋煎煮藥材再濃縮、混合藥粉、包裝出售,不須如一般中藥飲片需煎煮即可馬上服用,這種濃縮中藥的流程技術,令許鴻源大開眼界,便把此觀念帶回台灣。但最早期台灣的科學中藥並未煎煮過,而是以生藥材直接研磨為細粉再混合,所以患者會抱怨,台灣的科中比日本的濃縮劑體積大(更大包),藥力比日本低下。
許鴻源在衛生試驗所任職時,因職務的關係而了解到很多西藥會產生副作用,使得他逐漸地轉向生藥材領域發展,他運用了長倉藥廠的濃縮技術,在順天堂自行生產濃縮中藥,隨後陸續有勝昌、莊松榮、港香蘭...等廠商也投入這個產業,正式開啟了台灣中藥濃縮製劑的紀元。
製程[编辑]
大概上的製程包括了:
優點[编辑]
- 濃縮製劑,理論上可以服用少量即達藥效;但實際因為健保給付過低,造成其中部份製藥廠為了求生存,而以次充好。
- 由藥廠高溫煎煮再予以賦型,經過確切的洗淨、高溫殺菌等程序。
- 安全性較為可信,因為藥廠比較會慎選藥材,重金屬及農藥污染的情況較輕微。
- 僅需開水沖服,使用方便。
- 免除現代人忙碌生活中煎煮藥材較不方便的困擾。
- 保存與攜帶方便。
- 其中,最大的優點是:相較於傳統的水煎藥而言,更是避免了不慎食入黃麴毒素或赭麴毒素的機會;其中的原因是因為中藥材在藥房或診所多半都得不到妥善的保存,溫度與溼度皆曝露在高溫高溼的環境下,藥材多半也沒有經過標準的檢驗程序。
發展[编辑]
現今,各大藥廠為了科學中藥的安全,已逐批通過了ISO 17025實驗室認證。其中各大藥廠的實驗室也紛紛添購了諸如:HPLC、ICP/MS、GC/MS、GC/MS/MS、LC/MS、LC/MS/MS...等,以檢驗農藥殘留、重金屬殘留、微量毒素分析、及成份含量測定。
安全性[编辑]
如今前幾大藥廠均有冷藏及冷凍的倉庫將藥材依藥性分溫度、濕度控制,大大的避免的黃麴毒素、赭麴毒素的問題。此外,更有個別幾間藥廠,因外銷歐盟等國,檢驗標準更是依歐洲藥典的檢驗標準,比臺灣中藥典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及日本藥典的標準還要高得多。
台灣科學中藥產業生態[编辑]
目前在中央健保局的主導下,健保中醫與西醫每年的總額差距超過千億台幣,其原因主要為中醫一天的藥費只有30元新台幣(目前為31元),曾經20多年未曾調漲(1995~2015)。各地中大型中醫院聯標也多採價格標壓低藥價,在此情形之下,等於變相鼓勵製藥廠商以次充好。另一方面,因中藥原料年年調漲,中藥檢驗成本不斷增加,科學中藥的藥價每年都有中醫團體反應調整需要的聲音。
根據2010年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統計:目前台灣生產的科學中藥的藥廠有30家,但以健保調劑開方次數統計,主要健保給付的科學中藥來自六家中藥廠:順天堂、勝昌、科達、港香蘭、莊松榮、仙豐,這六家藥廠占了健保給付的八成以上。
以上六間藥廠,皆有通過比GMP規範更嚴格的PIC/S GMP,其中有通過澳洲TGA PIC/S GMP認證的,也有通過德國ZLG PIC/S GMP認證的。
- (注:PIC/S GMP = 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為國際性組織,台灣也是成員國之一,目前共有約45國為會員,大多屬是先進國家,只要通過PIC/S GMP的產品,在國外的產品也視為「藥品」,而非「食品」。)
參考資料[编辑]
台灣中藥典 This article "科學中藥"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科學中藥.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