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庄舞
This article "锅庄舞"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锅庄舞.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脚本错误:没有“Message box”这个模块。
锅庄舞[编辑]
简介[编辑]
又称为“果卓”“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主要分布在五省藏区,五省藏区分为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各个地区的舞蹈有微小的区别,但整体来说,五省藏区之间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从分布地区、历史、礼仪、舞蹈动作、音乐、地理环境、作用、传说几个方面来讲,锅庄舞的特点就能如一的从中展现出来。
分布地区[编辑]
1、“北路卓”是流行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北部(包括德格、白玉、甘孜、鈩霍、新龙、道孚等县及石渠、色达县的部分地区)“卓”的统称(汉称“锅庄”)。 2、“萨西卓”流传于甘孜州德格县柏垭乡等沿金沙江一带农区。 3、“南路卓”流传于甘孜州南部地区巴塘、理塘、雅江、得荣、乡城、稻城、九龙等县及康定木雅一带。 4、“东路卓”主要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的丹巴县,以及康定县的部分区乡和泸定县的零星山寨,而以丹巴中路锅庄为代表。 5、“俄卓”即“卓”的安多语方言。主要流行于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等牧区县以及松潘的毛尔盖一带。汉称“草地锅庄”。 6、“达尔嘎”是藏族嘉绒方言对“卓”的称呼,即“吉祥的娱乐”之意。主要流行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马尔康、金川、小金,理县的米亚罗和五屯,黑水的芦花以及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的坝底一带。其中马尔康境内原党坝、松岗、卓克基,梭磨四个土司管辖区的达尔嘎统称“四土锅庄”,因独具风格,影响较大,当地素有“西藏的踢踏,巴塘的弦子,四土的锅庄”之称。 7、“五屯卓”属“达尔嘎”的一种,流行于现今理县木卡以上、扑头一下,即上孟、下孟、甘堡、杂谷和九子屯(五个乡)和薛城乡的一部分,其中下孟乡的班达寨和薛城乡的月落寨尤为盛行。 8、“卓”流传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拉卜楞地区,是一种古老的自娱舞蹈。 9、“卓果谐”是盛行在藏北草原上的一种欢腾热烈、豪放,为广大牧民喜闻乐见的歌舞。主要流传在那曲、阿里、昌都等广大牧区。 10、“阿里卓果谐”流传于阿里东部的措勤县、改则县、革吉县等牧区。 11、“卓”亦称“姑卓”,是云南藏区流传较广的一种无乐器伴奏的圆圈歌舞。
历史[编辑]
1、西藏卓果谐产生的历史,文字上缺乏记载,当地老艺人普遍认为阿里是自古以来藏民游牧狩猎的场所,而卓果谐则是游牧狩猎生活的历史文化遗产。阿里地区古代遗存的岩画中,舞蹈形象非常多,其中有的人物牵着牦牛,有的人物面对牦牛表演,好像进行斗牛,有的人物如在观看等。从而看得出当时的阿里先民不仅与牦牛的关系极为密切,而且也产生了人与牛的舞蹈。崇拜牦牛表现牦牛是原始游牧狩猎的一种文化特征,至今卓果谐中有不少歌颂牦牛的唱词,舞蹈动作中有两人“端腿对脚”、“跨腿跳转”等表现牦牛斗角形象。我们不难从中看出卓果谐所包含的原始文化痕迹。当然,今天的卓果谐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已摆脱了对原始游牧狩猎生活的纯客观的模拟情态。 2、《皇清职贡图》载:“杂谷(今鈩霍一带)本唐时吐蕃部落男女相悦,携手歌舞,名曰锅桩。”清乾隆时马揭、盛绳祖合撰的《卫藏图识》中也有藏族“俗有跳歌妆之戏”的记载。可见卓在清代已相当盛行了;而在民间则流传着格萨尔王时有善舞的商人阿哦绒布传播卓的故事。 3、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87年)《章谷屯志略》有关于卓舞内容的记载:“所歌者数十百种,首尾有定局,其中所歌,在人变换之巧拙。其语有颂扬者,有言日月星辰者,有论阴晴风雨者,有念稼穑之艰难者,有谓织纴之辛勤者,有尚鹿麋俟者,有壮牛羊之濈湿者,有诮惰而称勤者,有男女相爱悦者,有互相赠答者,有相互讪讥者,有叙离合忧思者,有怀野田草露者。悉以足之疾徐轻重为节。呕、哑、嘲、哳……”,据上所述,卓舞内容包罗万象,故有人誉其为藏族生活的“百科全书”。 4、清▪徐珂《清稗类钞》中已有关于这种舞蹈的记载:“跳锅桩为蛮民生而固有之惯技,故人人皆能为之。跳之,以酒一瓶置凳上,跳者互相握手,环绕此凳,足跳口歌,章法不乱。跳须臾,即吸烟,故愈跳愈乐。或众男合跳,或众女合跳皆可,然以男女合跳尤为可观,以女歌一曲,男必和之,女所歌者乃相思之词,男所和者乃戏谑之词。众女合跳,歌声尤悠扬可听。”迄今卓仍大致如清代情状。
礼仪[编辑]
1、藏族人民跳锅庄通常会举行较为庄重的礼仪。常在舞场中央画设祭祀,或置青稞、糌粑,或燃松烟,或摆醇香的青稞酒。有些地方会在中央画地花,在周围画一大圆圈,地花中心摆设咂酒,礼品(食品)。在莽号和唢呐声中,由一青年妇女向领舞者和贵宾献敬哈达,再向舞队赠咂酒吸管,互行蹲礼。分组吸咂酒后仪式结束。 2、舞蹈时一般先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打开咂酒坛,插吸酒竿,致祝酒词和念经,再由舞技较好的人来领舞,先跳礼仪性的,再跳其它内容。在进行的程序上与四土地区基本相同。 3、举行“卓曲”或“曲卓”(祭礼歌舞)时,开头必须向神佛敬献。 4、云南的卓在举行时还有一定的程式。如果甲村要到乙村去赛卓,双方要事先约好。由主持的一方备好水酒、糖水、哈达等礼物。在比赛时,由主持者站在舞场中央,用银碗盛着美酒、糖水放在托盘中,送至歌舞者面前。比赛结束,要把哈达送给获胜队。这是跳“比赛锅庄”的规矩。
舞蹈动作[编辑]
性别差别[编辑]
跳锅庄舞时,男子与女子的舞蹈动作有明显的不同。 男子动作的要求和风格都一样,舒展粗犷,幅度大,注重动作变化的韵律,协调而流畅,既讲究大起大落,又不失平稳持重。不论动作变化如何复杂或激烈,上身始终保持平稳,不随双臂的起落而大动,即便动也是在保持稳中的动,显示出男子高昂的气质。脚下的动作也很丰富,多用“双跺”“端脚”、“跨腿”“点步”、“跳转”等,以屈伸、刚柔、颤顿相结合,形成了粗犷优美的舞蹈风格。女子动作与男子动作基本一致,只是在力度、幅度上要含蓄、轻柔一些,两者形成比较明显的对比。
生产劳动影响[编辑]
1、俄卓由于草地牧区地处高寒,牧民终年身着老羊皮袄,所以俄卓动作幅度较小,变化较少。上身动作多为前倾后仰,双臂多为胸前绕手和曲肘上举摆动,步伐多为一步一拍,其点、踏、擦、跺、跳等动作刚健有力,充分反映了牧民剽悍粗犷的性格特征。 2、西藏卓果谐的动作大部分来自牧业生产劳动,如:女子舞蹈中的“平步走”和“上下打手”动作来自挤奶动作。男子舞中“一步一侧”和“绕袖手”动作来自赶牛羊群的生活,还有捻线等。这些动作,幅度大,放的开,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游牧民族特色。这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西藏有高耸入云的雪山,有一望无际的草原,而藏北草原又是青藏高原上的高原,也是西藏最辽阔的牧场,这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卓果谐充满欢腾热烈、豪放粗犷的精神。 3、牛在牧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们吃的是牛肉,喝的是牛奶,牧民离开了牛羊就没有了他们生存的条件。他们唱的歌词表现牛羊,他们跳的舞蹈动作也是挤牛奶、赶牛羊等东西哦。卓果谐反映的无疑是古代藏族游牧生活。在阿里地区日土县乌江乡境内的一个废墟的洞窟里,发现了跳卓果谐的壁画场面,而且从壁画和迄今所能见到的卓果谐的某些动作来看,明显是从比较简单的模仿动物和劳作的原始性舞蹈中,经过演变发展起来的。因此充分说明卓果谐是藏族古老的舞种。 4、崇拜牦牛表现牦牛是原始游牧狩猎的一种文化特征,至今卓果谐中有不少歌颂牦牛的唱词,舞蹈动作中有两人“端腿对脚”、“跨腿跳转”等表现牦牛斗角形象。我们不难从中看出卓果谐所包含的原始文化痕迹。当然,今天的卓果谐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已摆脱了对原始游牧狩猎生活的纯客观的模拟情态。
独特风格[编辑]
1、北路卓舞步豪放刚健、稳沉有力,柔颤多变,不拘泥于连臂搭肩。双臂围绕,长袖飞舞,姿态丰富,形成了它的风格特色。南路卓舞时,低首俯身,相互牵手或扶腰。它的主要动作特征在于双脚的踏、靠和双膝颤动的变化。膝部向下快屈而向上慢伸,形成“柔颤”;向下慢屈而向上快伸的“脆颤”。 1、东路卓舞时昂首直体,从容潇洒;舞蹈动作刚柔相济,缓急交错,独具特色。腿部动作以踏、跺、撩为主,步伐整齐,动作规范。 2、达尔嘎既有藏族舞蹈“顺、开、颤、左”的共同特征,又融合发展氐羌民族舞蹈的“含、关、右”等特点。“含”是指上身的前倾或含胸;“关”是胯部的盖关动作;“右”是指舞蹈队形沿逆时针方向行进,积极右脚起步,右脚结束。
音乐[编辑]
乐段结构[编辑]
锅庄的乐段结构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二段体格式,另一种为一段体。
伴奏[编辑]
1、有的为一舞一曲,音乐曲调流畅,一般由男女队各唱一遍后起舞,多数为男女轮唱共舞,反复数遍,词尽而舞终。 2、有的无乐器伴奏,舞随歌起,以歌伴舞。
调式[编辑]
商调式为主,旋律带有草原辽阔舒展的风格,明亮细腻,清新悠扬。旋律的运行多为级进,平缓流畅动情,与舞蹈手上动作多的特点密切结合。
歌词内容[编辑]
唱词内容很丰富,其中有:歌颂宗教和寺庙,赞美山水、草原、牛、羊、思恋亲人、欢乐团聚以及相互祝福等。唱词结构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常规,如比喻雪山,必须形容白狮子;比喻山岩,必须形容野牛;比喻草原,必须形容金鹿等。
地理环境[编辑]
锅庄的发展与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 例如,甘孜北部毗连西藏、青海,历来各种交流广泛,藏传佛教各教派较大的寺庙也都集中于这一地区。特别是堪称藏族文化宝库的德格印经院,不仅印制了大量经文,而且还珍藏着许多有关天文、历学、医学及文学艺术方面的珍贵刻版资料,在整个藏区都有重大的影响,因而使这一带成为康巴藏族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促进了舞蹈文化发展。人们通过歌舞自我娱乐,交流思想感情,抒发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陶冶民族的道德情操,继承和发展了民族文化。 甘孜州南部地处横断山脉地带,地势险峻,村寨分散,地方性语言较多,民间习俗中保留着不少古文化因素。该地区又与彝族地区接壤,历史上曾一度受纳西族的统治,所以流行于雅江八角楼一带的“多贴卓”(意为“碰靴底的舞”),就明显带有彝族“对脚舞”的风韵。 甘孜州东部地区,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是藏族三大方言(康巴语、安多语和嘉绒语)的交汇地,同时也是藏汉交通的要冲和文化交流的枢纽。因此,东路卓既具有藏族三大方言区“卓”的不同特点,又存在相互交流融汇的现象,这就形成了它的地区特色和不同个性。 除此之外,民间素有“牧区无舞”之说,至今色达、石渠两县牧区仍无民间舞蹈。但川西北草地牧区由于与甘肃、青海草原接壤,交往频繁,近百年来,甘青地区的卓传入川西北牧区后,逐渐形成了俄卓。 阿里东三县牧区位于藏北高原,东与那曲地区申扎县双湖办事处相接,南与冈底斯神山、西与阿里地区狮泉河接壤,北起昆仑山与新疆交界。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在这离蓝天和太阳最近的地方,牧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陪伴雪山、草原和牛羊,唱着悠久的山歌,跳着古老的卓果谐。
作用[编辑]
在藏族人民长期以来的生产活动中,锅庄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不仅成为了他们精神的寄托,也成为了他们的放松方式。 达尔嘎忍是嘉绒地区藏民自娱性的舞蹈。建国前,藏民用此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消除沉重的劳动和精神压迫所带来的疲劳和痛苦。建国后,由于这种舞蹈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没有固定的表演程序,即兴性和自娱性很强,更能表达藏族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因此备受群众喜爱。它的歌词多以歌颂劳动生产、爱情生活、家乡风光为主。 现在无论是喜庆佳节、婚嫁宴娶,还是驱邪打鬼、求神还愿、生产劳动,藏族人民都把舞蹈作为鼓舞精神、增进团结、倾诉心愿、表达感情的一种手段。
传说[编辑]
1、关于卓的传说和记载都比较多。民间传说,公元八世纪藏王松德赞迎请寂护和莲花生大师进藏,筹建了西藏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莲花生为清场净地,护卫佛教,从前藏请来一百二十八名卓舞艺人,从后藏请来一百二十八名卓舞艺人,进行了驱鬼禳魔的表演。在桑耶寺开光庆典仪式上,来自四方的卓舞艺人还表演了抡鼓大歌的卓,现从绘在桑耶寺的壁画中可以看出,当时卓舞的那种热烈、壮观的场面。在前宏期卓舞是桑耶寺每年举行“桑耶多德曲巴”宗教仪典上必须表演的仪式之一。在玉树还传说,公元七世纪文成公主远嫁西藏路过玉树时,玉树的百姓为公主的到来举行了隆重的赛马和依、卓的表演。 2、早在三十年代,五世嘉木样年间,就已出现了拉卜楞地区卓的兴盛时期,据拉卜楞寺堪布活佛浪仓介绍:四世嘉木样年间,夏河王府亲王化觉若布旦之妻勒告王后(四世嘉木样之外甥女)曾在夏河表演过卓,以后逐渐传入民间,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传说勒告王后能歌善舞,她跳的卓在群众中享有盛名。 This article "锅庄舞"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锅庄舞.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