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輝
[[Category:|陳敬輝]] 脚本错误:没有“AFC submission catcheck”这个模块。
陳敬輝(1911年4月25日-1968年6月16日),又名中村敬輝。出生於臺灣新店,日治時期著名畫家。是馬偕醫師的外孫,作品承襲京都畫派風格,以美人畫著稱。
生平[编辑]
陳敬輝出生於今新北市新店區。祖父陳火(陳榮輝)原是觀音山五股坑人,是1872年自加拿大來臺宣教師喬治.萊斯里.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1844-1901,人稱「馬偕博士」或「偕牧師」)早期的學生,並隨其到新店設立佈道所擔任傳道。陳火育有長子清義、次子清忠,及三名女兒真仁、專智、彬卿。陳清義自馬偕於1882在淡水設立的「牛津學堂」(命名為「理學堂大書院」,為臺灣神學院、真理大學的前身)畢業後,就先在淡水教會傳教兼做馬偕的秘書,23歲時與馬偕長女偕瑪連結婚。陳敬輝生於1911年,原是陳彬卿與郭水龍的第六個兒子,於1911年過繼給陳清義與偕瑪連,成為馬偕的外孫。
陳清義為使陳敬輝受到最好的教育,1914年將他寄養在好友中村忠次郎京都的家中,1917年進入京都市室町小學就讀,從小就對繪畫有極大的天分與興趣,1924年小學畢業後進入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1]學習五年,1929年再入京都市立繪畫專門學校(今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翌年20歲時就以〈女〉入選第四回臺展開始為畫壇所矚目,1931年與中村先生的女兒春子結為連理。1932年3月自京都市立繪畫專門學校畢業,並回臺參加馬偕來臺六十週年紀念,4月偕妻返回臺灣定居,開始在純德女中(由馬偕於1884年創立臺灣第一所女子學校,原名「淡水女學堂」,1958年與淡水中學合併為「私立淡江高級中學」)任教,擔任圖案、用器畫課老師,1932年5月並開始兼任淡水中學美術教員及男生宿舍舍監。1932年以〈少女戲圖〉再度入選第六回臺展,自此至1936年第十回臺展及1938年至1943年府展,獲得入選、臺展賞或推薦免審查佳績的肯定,奠定他在臺灣畫壇的地位。而這期間,1932年加入由鄉原古統與木下靜涯所創立的北部最大東洋畫美術團體「栴檀社」,1933年與呂鐵州、林玉山、郭雪湖成立「麗光會」繪畫團體[2],及1935年與呂鐵州、楊佐三郎、郭雪湖、曹秋圃、林錦鴻六人組成「六硯會」[3],並在「臺陽美術協會」於1940年增設東洋畫部時成為會員等,積極參與各項畫會活動提出作品切磋畫藝,投入本土美術推廣。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9月開始擔任純德女中教務主任,1946年至1967年擔任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第一屆至第二十二屆的評審委員,除1966年因罹患重症肌無力症未擔任評審外,1968年以已故評審委員名義參加第二十三屆全省美展,參加年份皆有1至3件作品出品。期間於1964年擔任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與美工科夜間部兼任教授、1967年兼任私立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教授,並曾於1962年編印國校勞作教本12冊(良友書局出版),以及1966年負責外觀設計的淡江中學禮堂竣工,熱情致力美術教育與美術推廣,獲得學生敬仰與愛戴。1968年6月16日因重症肌無力症病逝於馬偕醫院,安葬在淡水馬偕家族墓園。1995年10月1日至11月19日淡水藝文中心舉辦陳敬輝畫展並出版畫冊專輯[4]。
畫藝[编辑]
陳敬輝在1924-1929年間進入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學習,受教於二宮一鳩(1888-?)、佐野一星(1894-?)、柴原希祥(1885-1954)、宇田荻邨(1896-1980)、德田隣齋(1880-1947)、川本參江(生卒年不詳)、川北霞峰(1875-1940)等老師,這些老師都有入選「文展」與「帝展」實力的專業畫家,陳敬輝在該校5年間循序漸進地向他們學習古畫或佛畫的臨摹,及花草植物、蟲鳥、魚類、動物、人物、風景的臨摹與寫生等基礎訓練,培養創作能力[5]。畢業製作〈女〉描繪穿著和服坐在火盆旁翻閱雜誌的樣子,模特兒即是中村春子,作品於1930年參加第四回「臺展」獲得入選。1929年4月再進入京都市立繪畫專門學校繼續深造,在這裡更有京都畫壇代表的畫家西村五雲(1877-1938)、西山翠嶂(1879-1958)、福田平八郎(1892-1974)、菊池契月(1879-1955)、宇田荻邨(1896-1980)、中村大三郎(1898-1947)等,這幾位老師大都師承圓山四條派幸野楳嶺系統的竹內栖鳳、菊池芳文等名師,陳敬輝在這階段的研習受到完整圓山四條派的訓練,逐漸展現出風格的影響,特別在美人畫題材的作品獨特的表現。
1932年京都市立繪畫專門學校畢業後,4月返回臺灣定居,除教學外,亦積極參與畫壇活動,自這一年開始出品臺展、府展的作品包括:〈小女戲圖〉(原京都繪專畢業作〈少女〉改名參選)臺展第六回入選(1932)、〈路途〉臺展第七回「特選」(1933)、〈製麵二題〉臺展第八回入選(1934)、〈海鱗〉臺展第九回入選(1935)、〈餘韻〉臺展第十回「臺日賞」(1936)、〈朱胴〉府展第二回入選(1939)、〈持滿〉府展第三回入選(1940)、〈馬糧〉府展第四回入選(1941)、〈尾錠〉府展第五回推薦(1942)、〈水〉府展第六回(1943)推薦,並二次獲得特選,獲頒「臺日獎」。
繪畫創作秉持京都圓山四條派為基礎的畫風,非常重視寫生,每經過一個寫生的好地點或是周遭有興趣的景、物,就會停下腳步來寫生速寫,生活中可見的植物、靜物、漁獲、時尚婦女、勞動的女性、穿制服的學生、射箭與擊劍練習的學生、具有戰爭氣氛的餵馬糧草或身著軍服的人物等都成為其創作的題材。由於素描寫生功力深厚,構圖精準、設色優雅,線條具力道強弱、陰陽轉折有生命,僅藉由線條輕重勾勒即表現出物體的外型、立體、律動與美感。戰前與戰後初期作品仍以膠彩創作為主,之後因受正統國畫之爭影響,壓縮膠彩畫發展空間,出現較多的水墨、彩墨或水彩作品,但不論何種媒材創作,作品始終呈現清雅靜謐且富含人文韻味,從日常生活所見擷取一隅,就能營造充滿詩意的畫面,人物畫更像凝結描繪對象瞬間的神韻,是其繪畫風格的特色。前輩藝評家王白淵的評語,「藝術根底深厚,一筆一畫均有它的根據。為人寡言,恬淡無欲……。長於美人畫,其線條餘韻嫋嫋,詩情橫溢。」可謂是對陳敬輝的人格、畫格最真切的評語。
參考資料[编辑]
- REDIRECT Template:Delete
脚本错误:没有“Redirect_Template_List”这个模块。 This article "陳敬輝"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陳敬輝.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This article "陳敬輝"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陳敬輝.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Category:臺灣1000專案草稿
This article "陳敬輝"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陳敬輝.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