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藹倫
脚本错误:没有“Infobox artist”这个模块。鮑藹倫(英語:Ellen Pau)是一位在香港工作及生活的藝術家、策展人和研究員。她是錄映太奇的共同創辦人及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的創始藝術總監。[1]在2018年,Para Site舉辦了鮑藹倫首個香港的回顧展,展出了她從1980年代至今主要的錄像裝置作品。[2][3]
早期生活[编辑]
鮑藹倫於1985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放射診斷學,並在碼麗醫院擔任放射科專業醫護人員及乳房攝影師。 [4] [5]在就讀於理工大學期間,她曾在校內擔任舞台演員,音樂編輯和音樂會籌辦者。 [6] [7]除此以外,她亦加入了實驗劇院公司進念.二十面體(Zuni Icosahedron),並因此對當代藝術有更深的了解。 在藝術路上,她一直都是自學成才,並在2008年獲取了香港中文大學的視覺文化碩士學位。
從鮑藹倫八歲那年於70世博會的訪問中可見,她從小便對藝術和技術感興趣。 當時鲍女士和她的家人一起在世博會度過了幾天,並參觀了大多數展館。而在展覽,她看到了其中一個正在做奇怪的事情,並有很多屏幕在場,這個場景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她發現原來當日所看到的奇怪人是美國著名實驗小組「藝術與技術實驗」(E.A.T.)中的百事可樂館項目(1968-1972) 。
工作[编辑]
受到1960年代電影制片人和藝術家如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和瑪撒·羅斯勒(Martha Rosler)等的影響[8],鮑藹倫於1984年創作了她的第一部速8電影《Glove》[5]。在1990年代初期,鮑藹倫與Chan Pik Yu和Jesse Dai [9]以及Recycling Cinema (1998)聯合制作錄影裝置。其中一個例子為《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 ,該錄像捕捉了車輛在香港一條高速公路上行駛時的模糊圖像。該作品於2001年在49屆威尼斯雙年展[10]以及於2017年在所羅門・古根漢博物馆的 Art and China after 1989: Theater of the World 中展覽。 [11]
鮑藹倫是一個活躍於藝術界的策展人和籌辦者。她一直是獨立藝術界的支持者,主張為非傳統藝術家增加資助和展覽機會。 [12] 1986年,她與黃志輝,馮德倫和莫國雄共同創立了香港最古老的錄像和媒體藝術空間Videotage。 [5] 在1996年,她創立了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並中的活動包括展覽,會議,研討會,學校參觀和工作坊 。 [7]鮑藹倫還獨獨立策劃了一些展覽,例如在香港藝術館舉辦的Digit @ logue (2008)。 [13] [14]在2013年至2019年期間,她被香港藝術發展局(HKADC)任命為電影藝術領域的代表。 [15] 在2014年下半旬,她更被任命為西九龍文化區M + [16]的臨時收購委員會的成員,為館藏發展提供建議。 [6]
更多關於鮑藹倫的作品可以參見以下作品集: VMAC,Videotage和Video Bureau
刊物[编辑]
- 伍颖瑜(Elaine W. NG), 大大話話鮑藹倫, 當代藝術書籍專集, 2004年。页面Module:Citation/CS1/styles.css没有内容。脚本错误:没有“Catalog lookup link”这个模块。脚本错误:没有“check isxn”这个模块。 。
- 孫松榮,“延遲影形力: 1980年代華語語系單頻道錄像藝術的政治批判芻議”,臺北市立美術館,34(2017年11月),65-90。
- 黎肖嫻(2015),“錄像藝術在香港 : 一個飄散的歷史存實的內部勾描”,《香港視覺藝術年鑑2014》,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美術系,15-54。 [1]
- Alice Jim, ‘Screen Structures: Overview of Media Art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Hong Kong Visual Arts Yearbook 2003 (1), Hong Kong: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4, 150–58. [2]
- Ellen Pau,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Video Art." VTEXT, June 1997, p. 54 -57.
參考來源[编辑]
- REDIRECT Template:Delete
脚本错误:没有“Redirect_Template_List”这个模块。 This article "鮑藹倫"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鮑藹倫.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Sullivan, Michael. Modern Chinese artists: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 ↑ 5.0 5.1 5.2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6.0 6.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7.0 7.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This article "鮑藹倫"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鮑藹倫.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This article "鮑藹倫"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鮑藹倫.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