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香港中學會考
This article "2010年香港中學會考"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2010年香港中學會考.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2010年香港中學會考,因香港三三四高中教育改革,故為最後一屆開放予應屆學校考生香港中學會考[1]。此屆會考被稱為「末代會考」。不過,真正的最後一屆會考是在2011年,因為考評局已表示會於該年舉行一屆會考讓考生重考部分科目,然而所有考生只能以自修生身份報考,而不會再開放予學校考生應考,亦只能報讀四年制大學。
直至2009年11月,約有127,162名報名考生,其中約90,063名為學校考生;約37,099名為自修生[2]。本年度第一份開考科目為體育科試卷一,於2月20日開始考試(考試期為2月20至3月6日);而最後一份試卷會於6月28日應考之英國語文科試卷三(說話能力考核,開考日期為6月14至28日)[3]。而發放會考成績日期則為2010年8月4日[4]。
最終,這屆「末代會考」共產生了17名10A狀元,當中英皇書院狀元考獲十优状元之中的第一名,獲頒發前教署的會考最高榮譽莫鳳麟獎學金,另外聖若瑟書院佔了4人,而皇仁書院及拔萃女書院各佔3人,喇沙書院2人,觀塘瑪利諾書院1人,香港華仁書院1人[5][6],聖保羅男女中學1人,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1人。同時本屆會考共有58,699名考生獲得入讀中六的最低資格(中、英文科以外的科目取得不低於4科及格,或3科及格但5分以上的成績)[7];當中47,816名考生符合報考2012年香港高級程度會考資格(中、英文科達2級,以及其他科目取得不低於4科及格,或3科及格但5分以上的成績)[8];而有26,583名考生成績最佳六科的總積分達14分或以上[7]。不過,亦有6,448名考生報考的6科完全不合格,取得零分[9]。
開考科目及應試日期[3][编辑]
括孤內為非實習試或口試之應考日期
重要日期[4][编辑]
- 2010年3月初:發出准考證
- 2010年4月至5月:主要科目考試
- 2010年8月4日:發放成績通知書(放榜)
- 2010年8月4日至11日:覆核考試成績申請
考試規則[编辑]
規則大部份與2009年香港中學會考之考試規則一樣,請參閱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網站[10]。 而當中有規則於本年作出修改,包括[11]:
- 考生須於考試時間內於指定頁面貼上電腦條碼,否則會被扣分
- 計算機蓋或皮套必須放置於手提包內或座位下
- 於聆聽考試,必須使用收音機應考,MP3機、iPod等其他電子儀器則不得使用
- 學生如對試場環境不滿而作出投訴,必須於該科考試日期後一星期期內提交,否則可能不會受理
往年考評局於考試規則中明文規定在中英文,普通話及法文科考試中不得使用計算機,而今年則未見此規定,上述科目考試開始前亦未見試場主任宣佈有關規定。
特別事件[编辑]
整體試卷[编辑]
地理科卷二[编辑]
電腦與資訊科技科卷二(D)[编辑]
- 第一條問題考核考生有關CSS(層疊樣式表/串樣式列表)的問題。而CSS在大多數教科書沒有提及,令不少考生無所適從[15]。
- 根據考評局回應,CSS自W3C在1999年重新修訂HTML時,已加入成為HTML的一部分。根據課程指引,學生只須懂得如何編寫HTML和設計網頁,所以CSS自然也成為考試的一部份。
中國語文科卷一[编辑]
中國語文科卷二[编辑]
- 有考生投訴,任職英皇教育之補習天王蕭源於課堂提供予學生一條模擬作文題「戲院火警演習眾生相」與考試題目「校園火警演習眾生相」相似,引起網上激烈討論及有多份報紙報導[16],故希望廉政公署主動調查。立法會教育界議員張文光,指戲院內根本無可能會出現火警演習的情況,懷疑另有內情,要求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徹查事件[17]。事件主角蕭源則指出,補習老師其中一個任務是為學生貼題目,貼中題目是因為平日勤奮及觀察力強。另指出若考生參考其寫作指引並套進該題目內,有可能離題[18]。
中國語文科卷三[编辑]
中國歷史科[编辑]
「試場通訊及支援系統」和「出席紀錄及答卷收集系統」試驗計劃[编辑]
「試場通訊及支援系統」和「出席紀錄及答卷收集系統」試驗計劃會於4月23日至5月11日的會考考試中進行[21]。
紅外線收發系統[编辑]
今年考評局亦首次為28所中學安裝紅外線收發系統,若試場有上述設備,考生無需攜帶手提式收音機接收電台發放的中文與英文聆聽及綜合能力考試錄音片段。不過有考生反映使用該些設備經常遇到接收不清問題,該收發系統的質素因此成疑。
資料來源[编辑]
- REDIRECT Template:Delete
脚本错误:没有“Redirect_Template_List”这个模块。 This article "2010年香港中學會考"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2010年香港中學會考.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3.0 3.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4.0 4.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7.0 7.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16人膺末代10A狀元,最年輕考生12歲,有望升讀中六 - 蘋果日報港聞版 - 2010-08-04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12.0 12.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對於這類題目,考生需同時判斷兩句敍述句的對錯及其中之因果關係。
- ↑ 2010年香港中學會考地理科卷二
- ↑ 2010年香港中學會考電腦與資訊科技科卷二(D)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2010年香港中學會考中國語文科卷三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This article "2010年香港中學會考"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2010年香港中學會考.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外部連結[编辑]
參見[编辑]
This article "2010年香港中學會考"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2010年香港中學會考.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