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舞團
This article "古舞團"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古舞團.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古舞團 成立於1993年,由編舞家古名伸所創立,目的在從事現代舞的創作及發表,演出足跡遍及台灣、香港、馬來西亞、美國、澳洲、法國、英國及中國等地。[1]
舞團介紹[编辑]
除了從事現代舞的創作演出之外,舞團自創團以來就積極地推廣即興舞蹈表演及「接觸即興」的舞蹈方式與觀念,這個方向漸漸形塑出古舞團成為舞蹈表演團體的特殊的風格,同時也是台灣唯一以此種表演藝術形式做為專業演出的團體。古舞團的演出形式講求舞者長期的訓練,以身體技術及表演默契雙向淺移默化的浸淫成為確立演出風格的保證。舞團數十年後仍有第一代的舞者,如蘇安莉、朱星朗、黎美光等人,是為舞團的穩定堅石。後起之秀,如于明珠、張淑晶、許程崴等繼續接棒,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延續舞團的傳承。近年持續有更多年輕一輩的舞者加入舞團陣容,使得舞團呈現更多元世代的整體的面貌。
作品與活動[编辑]
1992年發表的《我曾經是個編舞者》為古名伸首度嘗試以結構即興方式呈現的作品,1998年發表大型結構即興作品《獵景》,開始舞團新的表演方向。之後每年推出異於劇場的表演空間作品如《活 ̇動 ̇畫》、《天使 ̇人間》等。 2010年推出即興舞蹈力作《亂碼2010》大獲觀眾好評,獲第九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提名。 除了即興舞蹈的演出與推廣,舞團也不斷推出現代舞編創作品,包括《心事》、《安魂曲》、《出走》、《交遇》、《記憶拼圖》、《夷希微的凝視》等,作品屢屢受邀赴國際演出。2012年《回來》20週年紀念製作,在桃園大溪老街的百年古厝中演出,結合舞蹈、偶戲、現場音樂、多媒體影像等元素,邀請民眾一起體驗古今交錯、充滿故事與幻想的歷程,三度獲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提名。2016年獲兩廳院委託創作,於國家戲劇院發表《沙度》[2]。
古舞團自2001年起與【影舞集表演印象團】聯合創作動畫舞蹈劇場作品「非愛情故事」,之後持續發表與影像結合的舞作,如《我和我自己的影子》、《Dilatation》, 2003年協力參與影舞集《@夢》的創作等。近年更是積極連結科技藝術跨領域的合作案如《科技夷希微》、《漸見》等。
此外,古舞團亦著力於開發國內舞蹈創作的新氣象,於2000年及2001年籌辦「狂想年代」系列舞展,為台灣首見創作徵件平台,提供新生代編舞家創作發表,及觀摩的機會與空間。並於2002年舉辦為期12週的「舞蹈創作工作坊」,進一步讓年輕編舞家們進行創作與自我審視的機會。
i·dance Taipei 國際愛跳舞即興節[编辑]
2011年11月策劃首屆「i·dance Taipei 國際愛跳舞即興節」連續9天13場活動11種國籍30多位藝術家共襄盛舉[3],獲第十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提名。i-dance network為亞洲首創的國際即興舞蹈藝術節網絡,成員包括日本、香港、韓國、台灣等,為亞洲在國際上曝光而努力。i-dance Taipei 為一個雙年舞蹈節[4],至今仍持續舉辦著,成為即興舞蹈的國際盛事。[5]
附註[编辑]
This article "古舞團"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古舞團.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