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昶佐的立委問政與主張
This article "林昶佐的立委問政與主張"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林昶佐的立委問政與主張.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林昶佐擔任中華民國立法委員第九屆與第十屆時期的問政與主張。
2016年林昶佐代表時代力量參選立法委員,並獲得民進黨等理念接近政黨支持而當選中華民國第九屆立法委員,於2017、2018、2019年獲公民監督國會聯盟五度評鑑為優秀立委[1]。2019年林宣布退出時代力量,2020年1月連任中華民國第十屆立法委員。
外交與兩岸[编辑]
2018年5月27日,林昶佐出訪洛杉磯,與當地青年談及,台灣應注重台灣內部存在的問題,而不是一昧地討論台灣與中國間的關係。他認為成立黨派最終目的,是希望茁壯成熟後,可與民進黨互相競爭或合作,並使國民黨邊緣化,讓台灣有一個正常的政黨政治系統。[2]
2019年5月28日,林昶佐表示,中國大陆官媒「海峽衛視」在台灣商圈街訪路人,以分化台灣、達到統戰目標的誘導式發問。然而,海峽衛視從未獲政府核准來台駐點採訪。這些採訪人員,如果是中國人謊報申請來台目的,則明顯違反文化部《大陸地區新聞人員進入臺灣地區採訪注意事項》,應依照相關規定列管、禁止入境;但是,這些人員若是台灣人,竟然沒有相對應的規則,這是相當嚴重的漏洞,已要求相關單位改正彌補,同時要求國安局針對越來越多的大陆統戰滲透樣態,做彙整盤點。[3]
國防[编辑]
2017年12月4日,林昶佐為監督軍中人權,跟國防部要了一份5年內的性騷擾統計數據資料,居然是列為「國家機密」,但依《國家機密保護法》規定,並非列為國家機密的項目,國防部卻把性騷擾數據列為國家機密。國防部人事參謀次長傅正誠表示,該份資料是5年內的性騷擾,其中包括男跟女、上與下等相關的內容,主要是保護相關人的個資,才列為機密。但立即遭林昶佐反駁說,國防部給的只有數據,根本沒有人名,根本無涉個資。[4]
2020年8月24日,林昶佐質疑,國防部有841件涉及機密的採購案使用免費電子郵件信箱作為廠商聯繫管道,連掌管情報的軍事情報局也有44件,恐有資安疑慮。國防部表示,未來將嚴格要求各項對外公務聯繫作業均應使用公務電子信箱,確保國家安全,避免危安漏洞。[5]
2019年4月18日,國防部心戰大隊日前推出「投誠食品」,包含泡麵、Oreo、牛奶糖等,食品外包裝上印上簡體文宣,要求共軍放下武器、向我軍投誠。林昶佐指出,該課程要共軍投誠,是當年反共概念,不管用文宣、丟方便麵等方式,都不合時宜,現在還要反攻大陸嗎?,國防部副部長沈一鳴允諾,國軍會進行全盤檢討、提出精進作為,後續會說明。[6]
2017年10月23日,林昶佐在外交及國防委員會上質疑,國防部不知慶富在中國大陆的投資協議,造成技術外流、洩密等高度國安風險;而且仍將續與慶富合作納入後續方案,實在令人無法信服,要求國防部及海軍主動檢討改善,針對慶富公司拿出更積極的作為。[7]
2017年11月16日,林昶佐在獵雷艦記者會中表示,為了釐清慶富案的真相,外交國防委員會成立了調閱小組,而他檢視調閱小組查閱上千份的資料,發現公股銀行的授信會議與常董會議的關鍵資料都有缺少,無法釐清從不貸款給慶富變成貸款給慶富的決定因素。林昶佐強調,行政院長賴清德應該要帶領包括副院長施俊吉等專案調查小組成員,要到立法院專案報告,徹底追究責任,還給台灣人真相。[8]
2019年4月17日,林昶佐表示,雖然「個人資料保護法」規定,當個資要傳輸到國外時,如果接受國的個資保護不夠完善,有損害當事人權益之虞時,中央主管機關可以限制傳輸,但他發現,許多部會並沒有審核機制,還說如果用戶雲端資料庫是設在中國,更有資料全都露的風險,因此,他呼籲政府正視個資法外,也正研議相關的修法、立法工作。[9]
2019年7月8日,彭博新聞報導,中國駭客入侵全球至少10間電信公司,但基於安全理由,產出報告的資安公司 Cybereason無法說明到底一開始是哪個國家。林昶佐表示,政府更應該將企業資安問題也納入國安保護網,並且跟各國資安情治社群保持聯繫互換資訊,國家安全不容輕忽,政府各層級單位都應嚴陣以待。[10]
轉型正義[编辑]
2019年4月19日,國發會檔案局辦理第6波檔案徵集,經林昶佐了解,促轉會向國安局徵集176件,僅移轉34件,剩下142件全被列為「永久保密」。林昶佐強調,「國家機密保護法」明訂,國家機密不得「為隱瞞違法或行政疏失」、「為掩飾特定之自然人、法人、團體或機關之不名譽行為」,國安局這些資料被「永久保密」,若只為掩飾迫害人民作為,這是違法的。[11]
2019年5月21日,國發會檔案局辦理第六波檔案徵集,但根據林昶佐調查,調查局自去年七月至今年四月為止,逕將戒嚴時期1941件政治偵防類「機密檔案」保密年限,分批全部延長卅年,最遲須至2048年才得以解密。林昶佐批評,調查局一千九百多件機密檔案,並非以「國家機密法」規定辦理加密事宜,他詢問調查局業務單位,對方回說是以「政府資訊公開法」第十八條辦理機密檔案核定。林昶佐質疑是拖延時間。[12]
2019年5月29日,立法院審查政治檔案法,國民黨要求條文全數保留,林昶佐強調,今天在審「政治檔案條例草案」,是要處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那些被關、被殺的人,需要被公開、知道的真相。過往人民在追查這些資料長期遇到一些問題,包括散落在不同處,不同機關有不一樣的解密方式等,有些則涉及個人隱私跟公眾利益間的衝突,人民想知道真相都遇到很多困難。[13]
體育[编辑]
2017年3月21日,林昶佐在總質詢時,主張徹底改革單項體育協會的問題,要求政府承諾「體育團體的財務公開透明」、「開放協會會員資格保障選手代表席次」「團體遵守親等迴避與利害關係迴避原則」「國民體育法修法通過後,半年內各單項協會應全面改選」,並獲得行政院長林全承諾。[14][15]
2018年5月30日,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審查教育部及體育署預算解凍案,林昶佐主張,如健美協會的理監事選舉,跟會員講選出來前7個直接是常務理事,所以大家直接去灌票給前7個,後來有人去檢舉,體育署就要求他們重選,而且是可以規定從常務理事部分重選,體育署明明就可以處理,但現在是他想處理的就介入,不想處理的就說交給司法。[16]
參考文獻[编辑]
- REDIRECT Template:Delete
脚本错误:没有“Redirect_Template_List”这个模块。 This article "林昶佐的立委問政與主張"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林昶佐的立委問政與主張.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This article "林昶佐的立委問政與主張"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林昶佐的立委問政與主張.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This article "林昶佐的立委問政與主張"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林昶佐的立委問政與主張.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