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极重要的新石器时期文化,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红山文化以北京为中心。因发现于热河省(今属内蒙古)的红山而得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約五千至八千年前,持续时间約两千年。该文化最早由日本學者鳥居龍藏于1908年发现,在1924、1930和1935年由日本考古学者进行了连续发掘。
历史[编辑]
红山文化(公元前4700~2900)之前是兴隆洼文化(公元前6200~5400)、新乐文化(公元前5300~4800)以及赵宝沟文化(公元前4500~4000),红山文化之后是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公元前2000~1000)。红山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距今6500~6000年左右,是红山文化的孕育和形成期;中期距今6000~5500年左右,红山文化进入繁荣期;晚期距今5500~5000年,红山文化进入鼎盛期。
其中,公元前3300~前3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晚期晚段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辽西地区史前社会的聚落形态、经济形态、埋葬习俗、原始宗教信仰、手工业分化及技术水平、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步入了初级文明社会。[1]
地理分布[编辑]
package.lua第80行Lua错误:module 'Module:Navbar' not found 紅山文化位于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衔接地带,分布范围包括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交界的燕山南北及长城地带,主要集中於西遼河上游的潢水和土河的流域,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重要遗址有赤峰红山后、赤峰蜘蛛山、赤峰西水泉、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林西沙窝子、巴林右旗那斯台、巴林左旗城郊、围场下伙房、敖汉下洼、奈曼旗、锦西沙锅屯、阜新胡头沟、阜新福兴地、喀左东山嘴、喀左新营子、牛梁河、朝阳十二台营子、北票白石水库、康平城郊、小河沿等。[2]
红山遗址群[编辑]
红山遗址群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城东北3公里红山北麓。红山遗址群有红山文化居住地遗址2处,夏家店下层文化祭祀遗址2处,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叠压文化居住遗址2处,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棺墓地2处,日本人1935年发掘的红山后遗址1处,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师生1956调查和试掘的山前遗址1处。[3]
2006年5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红山遗址群为第六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3]
牛河梁遗址[编辑]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是红山文化晚期的重要遗址群,距今5500年左右。
目前為止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有明確宗教遺跡的只有紅山文化,其中尤以1983年在牛河梁遗址發掘出的女神廟為代表。
白音长汗遗址[编辑]
白音长汗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双井店乡白音长汗村[4]。1986年发现,1988年、1989年、1991年先后三次发掘。
兴隆沟遗址[编辑]
兴隆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沟村。2001年至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三次发掘,三个地点分别属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
生活概況[编辑]
紅山文化的年代,大約距今六千多年,與仰韶文化中、晚期相當。红山文化的先民们不但有深葬的习俗,更有火葬和天葬的习俗。[5]
經濟活動[编辑]
以農業、飼養家畜和狩獵、採集野果為生。生產工具有不同的類型,包括打製石器、磨製石器和細石器;農具數量甚多,有石耒耜、石犁、石鋤等。
陶器製作[编辑]
紅山文化的陶器,分為泥質紅陶和夾沙灰陶兩種。細泥的彩陶用作煮食,夾砂的劃紋粗陶用來盛載食物。此外,還有發現一些孕婦陶像。紅山文化並未有發展出與仰韶文化近似的彩陶文化,反而與當地較後期的龍山文化黑陶的造型有點近似。紅山文化有位於河岸草原的遺址,祭祀地點與墓地則位於山丘及林地。在祭祀遺址發現有逼真的動物及女性泥塑,由女性塑像顯示當時可能為母系社會。[6]
玉石雕刻[编辑]
動物型的玉石雕刻十分精巧,以豬、虎、鳥、龍、龟等形狀為主,工藝水平極高,是紅山文化的一大特色。紅山文化的玉龍造型简洁优美,极富艺术性,與後期的盤龍、紋龍等相比顯得十分原始。商代妇好墓中也发现了造型相似的环形玉龙,其造型与甲骨文中“龙”字亦及其相似。在當時,對「龍」的崇拜遍佈各個地區,說明上古中國各地的文化亦存在重要的共同之處。
红山玉龙有着“中华第一龙”的美誉,整体呈C字型。由墨绿色岫岩玉雕琢而成,头部类似野猪,吻部前伸上扬,梭形细目,背部有类似背鬃的形状并上翘,鬣鬃飘举,卷尾有力,躯体卷曲若钩。虽无角、无肢、无爪,却极富动感。周身光洁,造型生动,雕琢精美。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首尾恰在一条线上。为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當時亦生產經過打磨石器,帶有幾何裝飾圖形的紅陶、灰陶等。由於新石器時代的玉器大多沒有表面裝飾,因此紅山文化經過雕刻及裝飾的玉飾特別引人注目。紅山玉器主要為各種動物形狀、玉珠、玉戒、吊飾、玉璧等。[6]
文化族群研究[编辑]
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學界有認為紅山文化為黃帝傳說的起始,由黃帝族所創[7]。中華人民共和國学者李辉通过现代分子人类学与考古学成果考证,認為創造了磁山文化的東夷少典部落創造,於公元前4000年北迁,分化出黃帝族,赶跑了使用芬兰-乌拉尔语的趙寶溝文化上层,创造了红山文化[8]。也有学者认为,建立商朝的商人祖先是从辽西地区沿着这条文化传播带一路南下,进而建立了商朝,但该说尚存争议。[9]
目前公佈的6例公元前6500年到公元前2700年之間的紅山文化古人遺骨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的檢測結果:其中4例为單倍群N、1例为單倍群O、1例为單倍群C。[10]脚本错误:没有“Side box”这个模块。
This article "红山文化"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红山文化.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參看[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书籍[编辑]
- 張光直(Chang Kwang-chih),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ISBN 0-300-03784-8
- Nelson, Sarah Milledge (ed),The Archaeology of Northeast China: Beyond the Great Wall,ISBN 0-415-11755-0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脚注[编辑]
- REDIRECT Template:Delete
脚本错误:没有“Redirect_Template_List”这个模块。 This article "红山文化"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红山文化.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3.0 3.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索秀芬, 郭治中. 白音长汗遗址红山文化遗存分期探索[J]. 草原文物, 2004 (1): 41-58.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6.0 6.1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红山文化 脚本错误:没有“webarchive”这个模块。 於2011 年3 月18 日查閱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This article "红山文化"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红山文化.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外部連結[编辑]
Template:内蒙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脚本错误:没有“Navbox”这个模块。
This article "红山文化"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红山文化.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