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石器文化列表

来自EverybodyWiki Bios & Wiki
跳转至:导航、​搜索


中國歷史
中国历史系列條目
史前
時代

史前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传说時代
(三皇五帝)
新石器時代
黄河文明长江文明

前21世纪–前17世纪

前17世纪–前11世紀

前11世紀
|
前256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
东周
前770–前256
春秋 前770–前476
戰國 前475–前221
前221–前207
西楚 前206–前202

前202
|
220
西汉 前202–9
9–23
更始帝 23–25
东汉 25–220
三国
220–280

229–280
蜀漢
221–263

220–266

266-420
西晋 266–316
东晋
317–420
五胡十六国
304–439



420
|
589

420–479
北魏
386–534

479–502

502–557

后梁
555–587
西魏
535–557
东魏
534–550

557-589
北周
557–581
北齐
550–577
581–619
618–907
武周 690–705
五代十国 907–979
(契丹)

916–1125

西辽
1124-1218
定难军
881–982

西夏
1038-1227

960
|
1279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1115-1234
大蒙古國 1206–1271
1271–1368
北元 1368–1388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後金 1616–1636
1636–1912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至今
中華民國
臺灣時期 1949至今
中国历史年表
Template:Navbar

This article "中国新石器文化列表"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中国新石器文化列表.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本表列举考古发掘所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文化列表,分成區域文化區系表簡易時間線。中國考古學研究一般是從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發現河南三門峽地區仰韶遺址開始。在研究中國文明形成過程,在近百年的探索中先後有多種認知學說誕生與推翻[lower-alpha 1]

本表的文化區分採用中國新石器時代區域文化區系學說,即「六大區系說」(蘇秉琦)、「相互作用圈說」(張光直)與「多元一體說」(李學勤費孝通嚴文明)等等學說的結合[5][6],文化趨勢大致上由滿天星斗走向月明星稀。

本表的年代時間均為公元前(BC),採用碳14定年法,存在一定的誤差。所以文化之間的關係均為大略的相對關係,會隨後續最新考古發現與研究而更新與修正。

區域文化區系學說[编辑]

人類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分布研究(父系遺傳)推論人類可能遷移路線。
人類粒線體DNA單倍體群分布研究(母系遺傳)推論人類可能遷移路線。

智人約近20萬年前出現在非洲,七萬年前離開非洲,一支約四萬到五萬年前進入中國。中國大約在前1萬年就已進入新石器時代。由於地域遼闊,各區域自然地理環境不盡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區別,大致分為三大類經濟文化區:

中國東部季風區黃河流域海河遼河等流域形成數個「栗黍農業經濟文化區」,這裡是等旱作農業起源地,很早就飼養豬、狗,以後又養牛、羊等。

中國東部季風區的長江流域形成數個「稻穀農業經濟文化區」,本區很早就種植水稻,是稻作農業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飼養豬、狗,以後陸續養水牛和羊。

這些農業區陸續發展出六大文化區系與兩個分離自中原區的亞文化區系,總共為八大文化區系。

位於中國東部季風區外圍,北至長城以北地區東北平原、南至華南亞熱帶到熱帶地區、西至新疆青藏高原等地區,大多以漁獵採集經濟為主,農業為輔,形成數個「狩獵採集經濟文化區」。

這些狩獵採集區除個別地方外基本上沒有農業,細石器特別發達而很少磨製石器,陶器也不甚發達。

八大文化區系構成重瓣花朵的內圈花瓣,外圍文化區系構成重瓣花朵的外圈花瓣。

]] :狩獵採集經濟文化區。
超级聚落和大遗址:1.陶寺遺址 2.二里頭遺址 3.石峁遺址 4.牛河梁遺址 5.西朱封遺址 6.堯王城遺址 7.良渚遺址 8.石家河遺址 9.宝墩遺址 10.三星堆遺址


而時間分區的部分,依據栗黍農業經濟文化區和稻穀農業經濟文化區發展程度的早晚,中國新石器時代又可分成如下時期。各文化區受1500年氣候周期影響其興衰:

  • 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約公元前10000 - 前7000年)
  • 中國新石器時代中期:(約公元前7000 - 前5000年)
    • 約公元前6200年左右,8.2千年事件,氣候變冷,持續2-4個世紀。
  • 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約公元前5000 - 前3500年)
  • 中國銅石並用時期:(約公元前3500 - 前2000年,可不歸屬新石器時代)

全面進入中國青銅器時代(約公元前2000年)後,中原區上古時代又有如下的考古學文化:

西元前87年漢武帝病逝時的西漢版圖。

總之,中國農耕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數個經濟文化區系齊頭並進,互向交流,逐漸由多元文化走向以中原區為核心、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為主體的多元一體格局。

周邊各文化入主中原,又向四周各文化擴展,反覆多次,最後逐漸融合形成夏商周三代文明[7]

西周滅亡後,華夏諸國分立,四夷入中原,直到戰國七雄爭霸,秦統一六國、秦始皇南征北討中國本土成為政治大一統的中國。

秦亡後又分成西楚為首的數個諸侯國,歷經楚漢戰爭、西漢七國之亂漢武帝南征北討中國本土才逐漸融合成文化一統的中國。

區域文化區系表[编辑]

注意事項[编辑]

仙人洞、
吊桶環
遺址
12000-8700
  • 顏色: 表示源自北方或南方
  • 遺址: 遺址名
  • 年代: 碳十四推估年代
中原龍山
王油坊
(造律台)
{舜?、有虞?}
2300-2000
  • 顏色: 表示同一體系、繼承關係或延伸關係顏色:表示同一體系、繼承關係或延伸關係
  • 文化: 表示文化
  • 類型: 表示文化底下的類型
  • 別舊稱: 表示文化或類型的別稱或舊稱
  • 政權: 懷疑或確定對映史書提到的朝代國家、方國或部落
  • 年代: 碳十四推估年代
紅山
4700-2900
富河
4000-2900
  • 此為同一地區的有多個文化,但不代表這些文化彼此混和相處
{西甌、
雒越}
  • 此為史書提到的朝代國家、方國或部落,但尚無考古佐證
成周城
{西周}
1000-771
上蔡
{蔡國}
平糧台
{陳國}
  • 此為朝代國家與各地區主要方國或諸侯國的關係,同一地區可能有多個方國或諸侯國
  • 文化或遺址: 表示文化或遺址
  • 政權: 對映史書提到的朝代國家、方國或部落
  • 年代: 史書確定年代或碳十四推估年代,以朝代國家年代為主
<東周春秋>
770-403
  • 此為時期,已納入此時期的朝代國家、諸侯國、部落或異國皆忽略不顯示
<東周戰國>
402-221
<秦> 220-207
<西楚> 207-202

簡易时间线[编辑]

时间 文化命名 位置 说明
前12000 - 前7000年 万年仙人洞上层 江西上饶万年县 发现世界上最早的陶罐和世界上最早的半野生水稻
前8500年-前7700年 南庄头遗址 华北地区(保定市
前7500年-前6100年 彭頭山文化 长江中游,湖南西北部 当今世界上最早的驯化水稻发现于湖南南部湘江源头的道县玉蟾岩遗址,时间约为公元前1.3万年
前7000年-前5000年 裴李崗文化 河南中西部地区 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雏形贾湖契刻符号、世界上最早的酿造酒和世界上最早的丝绸织品
前6500年-前5500年 后李文化 山东
前6200年-前5400年 興隆洼文化 内蒙古-辽宁交界
前6000年-前5500年 磁山文化 河北南部
前5800年-前5400年 大地灣文化 甘肃陕西西部
前5500年-前4800年 新樂文化 辽河下游
前5400年-前4500年 趙宝溝文化 內蒙古河北北部的滦河流域
前5300年-前4100年 北辛文化 山東
前5000年-前4500年 河姆渡文化 浙江余姚舟山 世界最早的水稻栽培紀錄
前5000年-前3000年 大溪文化 三峡地区
前5000年-前3000年 馬家浜文化 太湖地区
前5000年-前3000年 仰韶文化 陝西河南山西 中國最早發現之新石器遺址,又稱彩陶文化,出現陶文(或陶符,是中國文字先驅)
前4700年-前2900年 紅山文化 內蒙古遼寧河北
前4100年-前2600年 大汶口文化 山東安徽河南江蘇北部 出現陶文(或陶符,是中國文字先驅)
前4000年-前3300年 崧澤文化 太湖地区
前3400年-前2250年 良渚文化 长江三角洲
前3100年-前2700年 馬家窯文化 甘肅青海黃河上流。 中国最早出現青铜器
前3100年-前2700年 屈家嶺文化 湖北河南省长江中游
前3000年-前2000年 龍山文化 黃河中下流
前2800年-前2000年 寶墩文化 成都平原
前2500年-前2000年 石家河文化 汉江中下游地区
前1900年-前1200年 馬橋文化 太湖地区

参见[编辑]

注釋[编辑]

  1. 中國文明形成學說有[1][2][3][4]

參考文獻[编辑]

  1. REDIRECT Template:Delete

脚本错误:没有“Redirect_Template_List”这个模块。 This article "中国新石器文化列表"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中国新石器文化列表.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1. 中国史前社会的阶段性变化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2. 由区系类型到一般进化论(《“新中原中心论”的学术史解析》)脚本错误:没有“Unsubst”这个模块。
  3.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4.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5. 嚴文明(科學出版社,2000年):《農業發生與文明起源》。
  6. 6.0 6.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7. 高明士等(2007年):《中國通史》第一章〈中華文明的形成〉,第二節〈聚落與農耕文明的形成〉,第10頁。

This article "中国新石器文化列表"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中国新石器文化列表.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参考资料[编辑]

页面Template:Div col/styles.css没有内容。

  • Chang Kwang-chih(张光直),《中国古代的考古学》,耶鲁大学出版社:纽黑文,1986(第四版修订),ISBN 0-300-03784-8.(英文)
  • Michael Loewe(魯惟一), en Edward L. Shaughnessy(夏含夷) (ed.)《剑桥古代中国史:从文明起源到公元前221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剑桥 1999,ISBN 0-521-47030-7.(英文)
  • Charles Higham,《东南亚的青铜时代》,剑桥大学出版社:剑桥,1996,ISBN 0-521-49660-8.(英文)
  • Li Liu(刘莉),《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剑桥大学出版社:剑桥,2004,ISBN 0-521-81184-8.(英文)
  • Maisels, Charles Keith,《旧世界的早期文明: 埃及、莱万特、美索布达尼亚、印度和中国》,Routledge:伦敦 1999,ISBN 0-415-10976-0.(英文)
  • Scarre, Chris (ed.),《人类的过去:世界史前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Thames & Hudson: 伦敦 2005,ISBN 0-500-28531-4.(英文)
第7章,Higham, Charles,《亚洲东部的农业发展及影响》,p.234-264.
第15章,Higham, Charles,《东亚和东南亚的完整社会》,p.552-594

脚本错误:没有“Navbox”这个模块。 Template:三時代系統

This article "中国新石器文化列表"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中国新石器文化列表.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