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人 (上古人群)

来自EverybodyWiki Bios & Wiki
跳转至:导航、​搜索

脚本错误:没有“Hatnote”这个模块。 脚本错误:没有“Message box”这个模块。 夏人,古稱有夏氏夏后氏,也被稱為夏族[1][2][3][4][5][6]夏部落[7][8][9][10],古代人群,主要活動範圍在今中國河南山西山東一帶,其領導階層為姒姓,以為始祖。為建立夏朝的主體族群,後為商朝。可能源自东夷人原始漢族古越人,相傳漢族百越羌族皆為夏人的後裔,匈奴王室亦可能為夏人後裔。

對於夏人的記載,主要出自中國戰國時期文獻,其中有很強的傳說成分。因考古資料缺乏,學界對於夏文化來源尚未有定論。

歷史[编辑]

根據春秋戰國時文獻,夏人以黃帝之子顓頊為先祖,至時,成為獨立部落。經由禪讓,禹繼承了,建立夏朝,故以禹為始祖[11]。夏人以嵩山為起源地,最早聚居於陽城[12]

夏朝的世系主要記載於《竹書紀年》與《史記》。

後裔[编辑]

周人經常自稱「有夏」或「時夏」,春秋戰國時代,周朝在中原諸候自稱為諸夏。但周人與夏人的關係不明。戰國時代,魏國國君自稱夏王,為夏人後裔[13]

在商代甲骨文中,曾發現,但目前尚未發現記載的字。日本學者高津純也分析中國古代文獻,在春秋時期開始出現夷夏之分的爭論,夏主要用於周人自稱,但是在文獻中把夏當成是國名或王朝名稱,是在戰國時期才出現,如《公羊傳》與《穀梁傳》中未提到夏朝,但《左傳》中多次提及[14]

根據《史記》、《吳越春秋》等記載,於越人為夏人後裔,曾建立越國

學術考證[编辑]

傅斯年在〈夷夏東西說〉中提出夏人源自中國西部,居住在中國東部的東夷同時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徐中舒也主張夏民族源自羌人[4],他同時主張,中亞大夏為夏人西移後建立的國家。冉光榮等認為夏人為羌族先祖[15],根據《吳越春秋》[16]的記載,夏人的始祖禹曾在西羌地區居住。

中國考古學家一般認為二里頭文化為其遺址。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徐中舒翦伯赞認為仰韶文化為夏民族創造[5][17]

郭沫若胡厚宣等人認為,在被商朝擊敗後,夏人遷移到西北,建立了稱為土方的國家[2][3][6]玁狁為夏民族後代[18]

根據《史記》記載,匈奴相傳為夏人後裔[19]。學者呂思勉郭沫若何震亞等皆支持這個說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余太山認為,以黃帝為共同先祖的部落,如陶唐氏有虞氏少昊顓頊黃帝部落其後向西發展,先形成陸渾陰戎等部族,後成為月氏人與塞種的先祖。余太山推測這些黃帝氏族可能與吐火羅人印歐人有關[20][21]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認為中國古代有夏族與華族兩大不同族群,學者許倬雲進一步提出,夏族起源自黄河上游和中游的中國西北地區,與居住在山西的華族,兩者融合,形成華夏族,為漢族的前身。劉學銚曾引用這個說法[1]

中華民國學者羅香林認為百越為夏人的直接後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董楚平認為,夏人為百越族分支,北上中原建立了夏朝[22]。香港大學語言學者金鐘,經由語言學考證,認為百越族的分支北上,建立了夏朝。[23]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方漢文等,認為原始漢族的主要起源自東夷[24][25]

註釋[编辑]

  1. REDIRECT Template:Delete

脚本错误:没有“Redirect_Template_List”这个模块。 This article "夏人 (上古人群)"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夏人 (上古人群).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1. 1.0 1.1 劉學銚《歷代胡族王朝之民族政策》:「自來論民族者,莫不將血緣置於最重要位階,唯獨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對民族之區隔即不重視血緣,其作為區隔民族最重要因素為文化習俗。……此或由於最早期之華夏民族即由華族與夏族混合而成,本身非為單一之血緣體,自此即不太強調血緣。」
  2. 2.0 2.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3. 3.0 3.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4. 4.0 4.1 徐中舒〈夏商之際夏民族的遷徙〉,收入李紹明、程顯敏編《西南民族研究論文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年。
  5. 5.0 5.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6. 6.0 6.1 胡厚宣〈甲骨文土方為夏民族考〉,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28冊,頁211-3,1989年。
  7. 李文涛《先商时期昆吾迁徙考》
  8. 吴文祥、葛全胜《气候突变、人口增长、地理限制与夏朝的建立》
  9. 高凯军《试说虞夏部落集团的起源与迁徙》
  10.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11. 《史記》〈夏本紀〉:「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為人臣。」
  12. 國語》〈周語〉:「十五年,有神降于莘,王問于內史過,……『昔夏之興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祿信于耹隧。』」韋昭注:「崇,崇高山也。夏居陽城,崇高所近。」
  13. 《戰國策》〈秦策〉〈或為六國說秦王〉:「魏伐邯鄲,因退為逢澤之遇,乘夏車,稱夏王,朝為天子,天下皆從。」
  14. 高津純也〈先秦時代の「諸夏」と「夷狄」〉,《日本秦漢史學會會報》第1號(2000年),頁80-85。
  15. 冉光榮、李紹明、周錫銀著《羌族史》,成都:四川出版社,1984年初版。
  16. 《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禹父鯀者,帝顓頊之後。鯀娶於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壯未孳。嬉於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脅而產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紐。石紐在蜀西川也。」
  17.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18. 郭沫若〈土方考〉,收入《郭沫若全集》。
  19. 《史記》〈匈奴列傳〉:「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20. 余太山《塞種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頁138-141。
  21. 余太山《古族新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出版。
  22. 董楚平《吳越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23. 金钟《濮与中华民族》,廣州出版社,2012年。ISBN 978-7-5462-0291-4
  24. 方漢民〈中國文明本土東部起源說新證〉,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25. 羅驥、鞏紅玉〈論漢族主體源於東夷〉,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民族學院學報》,2002年。

This article "夏人 (上古人群)"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夏人 (上古人群).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This article "夏人 (上古人群)"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夏人 (上古人群).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