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在中國
This article "Google在中國"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Google在中國.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脚本错误:没有“NoteTA”这个模块。 脚本错误:没有“Hatnote”这个模块。 自從2000年秋季提供簡體中文網頁服務,Google在中國已有超過20年歷史。在早期,Google通過美國主站(google.com)提供中文服務,並通過與門戶網站網易的合作在中國推廣搜索服務。2005年秋季,Google於中國開設中國研發中心,計畫吸引和培養中國人才,並擴充其在華員工數量;Google也聘請電腦科學家李開復博士擔任工程部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領導該中心的運作;周韶宁被聘任為大中华区销售和业务开发总裁,負責中国的销售和渠道业务。[1]次年年初,Google推出谷歌中國網站,並由新註冊的合資公司北京谷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來運營在華業務。[2]2007年起,Google陸續在華推出图书搜索、谷歌地图、热榜、網頁导航、谷歌拼音、谷歌生活搜索、谷歌音樂搜索[3]、谷歌購物搜索、來吧、問吧等本土化網頁服務,並與新浪、騰訊、迅雷、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網通合作,以推廣網頁搜索服務、擴展AdSense網站聯盟業務。[4]Google也將開發者日[5]、Google 4 Doodle[6]等活動帶到中國,以加深與中國開發者和用戶的聯繫。
2009年6月,中國官方部門以「傳播大量淫穢色情資訊」為由處罰Google中國,同日中央電視台大篇幅報導此事並指責Google「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長」。Google中國版搜索引擎的境外搜尋功能與聯想詞功能在其後一個月內被暫停;Gmail、閱讀器、文檔等服務在中國的連接受到短暫干擾[7],而Picasa網絡相冊[8]、協作平台[9]、 Blogger[10]等服務在幾個月內相繼被屏蔽而無法訪問;此前,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已在3月被屏蔽[11]。據維基解密截獲的外交密電,Google中國在此期間與中國官方發生糾紛;作為報復措施,其服務器持續受到來自中國的黑客攻擊,且國有電信企業被勸阻與Google開展業務。[12]
2010年3月23日,Google以中國不斷增加的網絡審查以及來自中國的黑客攻擊為由,關閉谷歌中國的網頁搜索服務[13];此後谷歌中國網站的大多數網頁服務被遷移到香港版google.com.hk網站提供,而熱榜、生活搜索、來吧、問吧等本土化服務則陸續停止運作[14]。Google在中國的辦公室得以保留,繼續進行產品研發和廣告銷售等活動。此後幾年內,Google在中國推出了獨立運營的問吧和團購搜索引擎時惠兩款本土化網頁服務,但這些服務連同仍保留運作的音樂搜索和購物搜索都因為表現不佳而被關閉,而Google地圖因得不到地圖測繪局頒發的測繪資質,逐漸被擱置[15],現時谷歌中國網站僅留下翻譯這一款產品。谷歌中國網站以外,包括網頁搜索在內的大多數網頁服務則在中國受到愈加嚴厲的干擾和屏蔽[16],直至2014年5月被完全屏蔽,且無恢復的跡象。[17]
2017年起,Google在中國推出翻譯[18]、猜画小歌[19]、文件極客[20][21]多款手機應用。
歷史[编辑]
2000年 - 2006年:早期中文搜索與新聞服務[编辑]
2000年9月12日,Google宣布在美國主站google.com增加简体及繁体中文兩種語言,開始提供中文搜索服務。同日加入的語言還有日語和韓語,代表了公司對於邁入亞洲搜索市場的決心。據布林的說法,网站流量几乎有一半来自美国以外。[22]Google此前一個月前宣布它與中國門戶網站网易已經签署协议,使用Google作为其中文专用搜索引擎和默认网络搜索结果提供商。[23]Google稱其已經收錄了2400万个中文网页。[22]
因為服務器設在海外,Google在中國的訪問速度緩慢,且在此後幾年內被多次屏蔽。[24]2002年8月31日,Google和AltaVista搜索引擎在中国大陆被防火长城封锁。[25]期间网页曾被劫持到百度等其他中国大陆网站。媒體推測這與兩個月後即將舉行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關;這次會議會將權力交接到新一代領導班子上。[26]推出兩年的中文搜索引擎在中國4500萬網民當中很受歡迎,有許多網民使用代理服務器繞過封鎖。[26][27]9月12日,封锁被解除,但网页快照功能再次後被長期屏蔽,無法在中國使用。次年12月,Google再次被封锁。與此前的做法相同,中國官方也未公開承认屏蔽網站。[28]
2004年9月10日,Google推出簡體中文版Google新聞服務,[29]支持用户搜索浏览来自1000多个简体中文新闻来源的新闻。Google首次邀請到網易新聞做独家专访,被視為其上市後加速中國策略的動作。與一般門戶網站的新聞頻道不同,Google新聞显示的头条新闻完全由计算机算法选择,不受人工干預。新浪、搜狐和网易的網站編輯接受採訪稱對於算法選擇並不看好;新浪科技總監稱,“网站编辑最清楚网民想看什么,我们选取新闻的尺度比计算机强多了。”但這一服務在中國也長期被屏蔽。[30]
2004年,Google在中國的辦公室將从位于北京建国门外的新华保险大厦搬至清华东门边上的科技大厦;在那里,Google租用了两层楼。當時Google在北京僅有120多名員工。這一階段,Google在国内所租用的办公室都属于临时办公点。[31]
2004年末,布林和佩奇在Google高级政策顾问安德鲁·麦克劳林的建議下造訪中國。他們访问了百度,搜狐和新浪。這次旅行讓兩位創始人看到了中國互聯網行业发展得多么快。施密特全力支持进入中国。布林在某些方面有担忧。佩奇則樂觀地认为技术有改变社会的潜力,相信Google的进入会對中國有益处。在同年制定的進入中國的計畫書中,Google提議在搜索結果被審查時明確告知用戶。Google對於內容審查提出了一個解決辦法,就是使用算法在百度等中國搜索引擎上面自動搜索詞彙,來探測他們審查了哪些內容。[32]
2005年7月,计算机科学家李開復聽聞Google有意進入中國的事情,通過電郵向埃里克·施密特毛遂自薦。他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创立微軟中國研究院,後在微软担任企业副总裁一职。[32]18日,李開復從微軟辭職;第二天,Google宣布将在2005年第三季度於中国开设中国研发中心,並聘请李开复博士领导该中心的运作;研發中心也与当地的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以吸引和培养中国人才。李開復將担任工程部副总裁兼谷歌中国区总裁。[33][34]Google给他开出了一千三百万美元的价钱,包括两百五十万的入职奖金。[32]10月,Google宣布任命周韶宁为大中华区销售和业务开发总裁,负责Google在中国的销售和渠道业务,并致力于扩展中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35]
同年,Google在中國获得的ICP牌照在12月被宣布无效。官方指控Google没有清楚地说明自己是一个互联网服务商还是一个门户网站,Google在此後一年半的時間中與官方談判以试图恢复自己的执照。[32]
2006年 - 2008年:谷歌中國,本地化網頁服務與廣告業務擴張[编辑]
脚本错误:没有“main”这个模块。 2006年1月11日,Google推出中文版學術搜索,索引来源包括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资讯,內容涵蓋公開发表的学术期刊和论文。[36]
1月26日,Google推出中國版網站Google.cn,這是Google推出的首個在中國境內運作的網站。中國版Google新闻同時上線,改名为“Google资讯”,剔除了BBC中文網等境外中文新聞來源[37],並答應了中國官方提出要求後在15分鐘內刪除新聞報道的要求[38]。Google此舉被認為希望在擁有1億網民的中國市場與百度等競爭對手抗衡。與美國站點google.com不同,中國版網站提供帶內容審核的網頁搜索服務,搜索结果會根据当地的法律、法规或政策而做出刪減;媒體發現輸入包括天安門屠殺、達賴喇嘛、台灣獨立、法輪功等詞彙都會返回被審查的結果;大多數情況下,只有中国政府的官方网站或后缀为".cn "的网站被收录。[39]
Google在中國的審查做法招致了人權組織的批評。2月,Google被請去參加众议院国际关系小组委员会的听证会,雅虎、思科系统、微软和Google多次被指责与中國共產黨勾结,为了利益而出卖民主和言论自由的原则,向中国审查网络内容和监控电子邮件的要求低头。[40]Google辯護稱,「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搜索服务一直只从中国以外提供,导致延迟和访问问题一直不能让中国用户满意,⋯⋯有了google.cn,中国用户最终将得到一个快速、随时可以访问的搜索服务,帮助他们找到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信息。」Google高级政策顾问安德鲁·麦克劳林指出「新网站能更好地服务中国客户」[41],並稱不会在中国網站托管其电子邮服務Gmail或博客服务Blogger,因為这些服务可以用來挖掘用户的信息。[30]技术分析师邓肯·克拉克猜測Google可能希望避免雅虎去年向政府提供一名中国记者的电子邮件账户信息后招致的不良宣传;该记者后来因违反国家保密法而被定罪。[39][42]
合资公司北京谷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負責谷歌中國的運營,谷歌爱尔兰控股无限公司与北京飞翔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趕集網所屬公司)各持有其50%的股份。9月,Google.cn取得由信息产业部颁发的新ICP牌照(ICP证合字B2-20070004号)。[43][44]
Google建立了“落地小組”以協助Google中國成立,他們花了幾個月時間找到一個合適的中文譯名。「狗狗」被直接排除,隨後的一個名稱「咕果」也因為「太輕挑」而被淘汰。最終名字定在「谷歌」。“这名字没有任何贬义,而且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起一个中文名字,越快越好。”“落地小组”的成员之一吴丹丹说。为了发布名字,Google制作了一个传统山水画风格的的动画,展现一幅自然风光。在长笛的音乐和鸟鸣声中,一个温柔的女声将这山谷中的歌曲和组成Google的热门的数字化服务设施联系在一起。[32]4月12日,Google全球CEO埃里克·施密特与Google两位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联合总裁李开复、周韶宁共同在北京宣布Google的中文名字“谷歌”。Google解釋成,“谷歌”意即“丰收之歌”,用诗意的方式寓意了丰富多彩的搜索体验。[32]
2月14日,Google黑板报(googlechinablog.com)開通了。這是Google中國的官方博客;吳丹丹擔任黑板報版主。[45][46]這個博客包含「最新发布产品,在中国的进展」的信息,也有Google工程師的撰文。[47]
7月,媒體爆出Google租下清华科技园的科建大厦整棟大樓。[31]9月4日,Google正式啟用科建大厦作為新辦公點,採用一到五層作為辦公用房。[48]這幢大樓离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都很近。科建大廈總建築面積1.4萬平米,预计可以容纳六七百名员工。另外,Google在北京财富中心还有一个办公点,容納二三十名員工。[31]此时Google中国的工程师已达100多人,李開復計畫在一年內进一步扩大到500人左右。[43][44]
6月,Google宣布Google图书搜索中国合作伙伴计划。清华大学出版社和少年儿童出版社成为图书搜索的首批中国合作伙伴。Google稱這一計畫的目的是「使全球用户都能方便的发现、找到更多中文的图书」。[49]高等教育出版社,中信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在接下來兩個月內陸續成为图书搜索的新的中国合作伙伴。[50][51]
為推廣AdSense廣告聯盟和網頁搜索服務,Google与中国电信、中國移動、新浪、迅雷等大型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52][53]2007年1月4日,Google宣布與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達成合作,为中国移动WAP门户“移动梦网”提供移动搜索技术支持。[54]8日,Google宣布與迅雷進行戰略合作,並将为迅雷的庞大用户群提供搜索技术支持服务。[55][56]4月,Google宣布向中国电信互联星空门户和本地城市门户网站提供在线广告服务,AdSense广告将陆续被植入到电信旗下的400多家网站。[57]6月,Google與新浪在北京召開新聞發佈會,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新浪搜索服务中将嵌入谷歌网页搜索框,新浪众多主要频道内页也將投放AdSense廣告。[58]Google也在各地舉辦「营销论坛」、「个人站长大会」,以吸引中小站長加入廣告聯盟。[52]
Google在華AdWords業務也快速擴展。[59]2007年,Google推出「Google AdWords关键字出口易计划」,幫助出口贸易企业海外推广。[60]到2007年底,Google在全国约20个一级、二级城市中发展了24家授权经销商。[61]代理商收取预付广告费的20%作為服務費。[62]
2007年,Google在華大量推出本土化網絡服務。2月,中國版Google地圖(ditu.google.cn)在春節期間上上線。這個地圖產品由原来的Google本地(bendi.google.com)更名而来。新发布的谷歌地图提供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以及其它二、三级城市共146個地方的地图搜索,含有“鸟眼”、信息泡、“拖拽缩放”等特色功能。[63]3月2日,Google图书搜索简体中文版試用版(books.google.cn)發布,用戶即可通過全文檢索,有限閱讀古典中文書籍,也可通過Google圖書搜索計畫的中国合作出版商查閱當代書籍。若讀者有意購買,Google圖書搜索提供网络书店的連結;Google还提供了“查找本地书店”的功能,用戶可在谷歌地图找到当地最近的书店。[64]3月16日,Google推出谷歌热榜(rebang.google.cn),用於展示「最流行电视节目,网络小说及网络游戏,或者一个完全陌生的热词」。谷歌热榜發布時共有50张榜单,除了“上升最快的榜单”是根据搜索频率的变化量得来外,其它榜单上搜索词的排名都是依据搜索量的多少而定。除了谷歌官方榜單,卓越网和巨鲸音乐网也提供了圖書和音樂的第三方榜單。[65][66]4月4日,谷歌中国实验室推出谷歌拼音输入法。這款產品支持用戶將個人詞庫同步保存到Google帳戶,也提供「一键搜索」功能。[67]搜狐指责其使用了该公司同类产品搜狗拼音输入法的詞庫。9日,Google发表声明道歉,並承認使用了「非Google的數據源」。並稱已發表新版本,使用了谷歌搜索數據庫產生的詞庫。[68]5月,Google发布生活搜索(www.google.cn/shenghuo),涵盖了房屋、工作、火车票、物品和餐饮5个方面的信息,立志成為「老百姓寻找衣食住行等实用信息的入口」。[69]7月31日,Google Trends中文版发布。這一服務通过图形化的方式显示最热门的关键词,同时还展现各种搜索关键词的自2004年开始的历史走势及与此相关的中文新闻报道。[70]8月20日,Google與天涯社區合作推出“天涯问答”和“天涯来吧”兩款產品;“天涯问答”是一个知识分享、信息交流、答疑解惑、结识朋友的平台,而“天涯来吧”是一个综合性网络互动社区,用戶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观点,结交来自各地兴趣相投的朋友,建立新的社交圈」。[71]9月20日,Google推出中文版視頻搜索(video.google.cn),提供幽默、娱乐、体育、音乐和动画五個分類和右側一個热门视频推荐榜单。[72]21日,Google推出公交查询(實驗版)(www.google.cn/transit),發行之初提供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和南京这五个城市的公交路线。[73]10月30日,Google在中國啟用短域名“g.cn”[74]。此域名原由上网导航网站265.com总裁蔡文胜所有。11月1日,Google在中國版網站推出网页快照功能。[75]此前google.com的網頁快照功能自2002年起便在中國被屏蔽。用戶在訪問被內容敏感的網頁快照時,會收到提示“本网页可能涉及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无法通过google.cn缓存访问,请返回google.cn。”[76]
6月,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上海)遷入来福士广场。王劲和杨文洛博士将共同领导這一研究院的工作。[77]
2008年1月,來自SK電訊的刘允博士被任命為Google销售副总裁;他将常驻北京,负责谷歌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销售和渠道业务。[78]
2月14日,Google主办“益暖中华”——首届谷歌杯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大赛将吸引众多富有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们激荡创意,发掘和资助一批能为公众创“益”的优秀项目。益暖中华網站同時公開(www.gong1chuang1.com)。
3月28日,Google中國網站首頁改版。作為Google在亚洲其他国家主页改版計畫的一部分,新版页面打破过去的简单风格,在搜索框下添加了视频、图片、资讯、地图、博客搜索、热榜、网站导航几个快捷入口。[79][80]
2月1日,Google推出谷歌春运地图(ditu.google.cn/chunyun)。時逢雪災,春運地圖提供了全国31个主要城市的数千个火车售票点、160个机场的实时航班状态查询、省际高速路况、天气和最新春运资讯。這個產品在中國廣受歡迎,為谷歌地圖贏得了好口碑。[81]4月24日,谷歌财经中国版(caijing.google.cn)发布。這款產品由纽约和上海Google工程师共同合作开发,用戶可以在這一服務更便捷地获取中国股票和基金的信息。[82][83]5月8日,Google與金山软件公司發布免費的《谷歌金山词霸合作版》。谷歌金山詞霸會利用網際網路搜尋引擎進行查詢或翻譯。[84]因應汶川地震造成大量民眾死傷和經濟損失,5月15日,Google利用地圖、來吧、問答、搜索服務整合有關地震的信息。18日,Google發布親人搜索(www.google.cn/qinren),支持發布尋親和報平安信息。服務最初含有40家医院、4万余人的信息,但用戶也可以通過短信或者網頁提交所知的朋友的狀況給Google,經核實後會加入數據庫。[85]5月23日,Google收购网址导航网站265.com,這一服務後被更名為「谷歌265」。[86]8月5日,Google中国与巨鲸音乐网联合發布谷歌音乐搜索實驗版。上線伊始,音樂搜索为用户提供上百家唱片公司旗下的数万首歌曲的搜索與收聽服務。用戶在Google搜索歌曲或者歌手信息,选中歌曲后可进入巨鲸音乐网站,试听或者下载高质量的正版音乐。Google通過广告收入分成來填補音樂授權費。[87]這一服務後在2009年3月30日正式推出。[88]18日,Google推出中國版谷歌软件精选,提供Picasa 、谷歌金山词霸合作版、瑞星杀毒软件、Adobe Reader 9等軟體的綑綁下載。[89]19日,谷歌推出中国版公交搜索。這一服務的数据由Mapabc提供。[90]11月10日,Google推出中国版个性化首页iGoogle,提供接近1500个艺术主题以供用戶裝點他們的Google首頁。[91][92]
2008年-2009年:與官方發生糾紛,停止自我審查[编辑]
Google在2008年接到了來自政府的更為嚴格的審查要求。這年中國舉辦了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國要求Google不僅要審核谷歌中國網頁搜索的結果,還要刪除google.com中文網站的一些結果。Google沒有答應這一要求,但微軟的必應搜索按要求做了。由於內容審核越發嚴格,Google內部一些員工,包括安德鲁·麦克劳林對於公司的審查作法感到不滿,希望公司撤離中國。[32]5月8号的股東大會上,股东们对Google的内容审核感到不悦,並提交了兩份建議書,希望對於內容審查增加程序以及設立專門委員會;佩奇和施密特投了反對票,但布林投了棄權票。[32]
Google在2009年面臨更大壓力。3月,Google旗下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在中國被屏蔽。[11]主管宣傳的中國官員李長春在google.com站點搜索自己名字的時候找到了令他不悅的批評言論。之後,Google受到要求,要他們把谷歌中國首頁的google.com連結移除。Google認為這一要求會違背他們對美國國會的承諾;雙方陷入僵局。[32]6月,中國官員召見谷歌中國高官,稱他們發現谷歌中國網頁搜索的搜索建議功能經常給出與性相關的提示,點擊後會給出色情網站的連結。[32]18日,中國官方部門以「傳播大量淫穢色情資訊」為由處罰谷歌中國,同日中央電視台大篇幅報導此事並指責Google「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作為處罰的一部分,Google中國版搜索引擎的境外搜尋功能與聯想詞功能在其後一個月內被暫停。
同期,Gmail、閱讀器、文檔等服務在中國的連接受到短暫干擾[7],而Picasa網絡相冊[8]、協作平台[9]、 Blogger[10]等服務在幾個月內相繼被屏蔽而無法訪問。據維基解密截獲的外交密電,在此期間Google服務器持續受到來自中國的黑客攻擊,且國有電信企業被勸阻與Google開展業務。[12]
2009年8月,因為對中國業務的沮喪,李開復前往山景城參加高層會議時講述了Google在中國的狀況和艱難,並在結束時告知施密特他將離開Google。[32]9月4日,他正式宣布离职。[93]李开复的告别派对於9月18号在文锦饭店举行。[32]杨文洛和刘允接手谷歌大中华区工作,分别负责工程研发和商务运营。[94]
2009年10月,棉棉[95]、張抗抗、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96]指责Google圖書搜索涉嫌侵權,未經許可收錄作家的作品。Google承認「通过美国的图书馆扫描收录的在版权保护期内和公共领域的图书,有部分是中国作家的作品」,並就此道歉。[97]為處理此事,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與Google進行多輪會談。[96]
12月中旬,Google的監控系統監測到有人入侵了公司的計算機系統並盜取了知識產權。黑客利用社會工程學攻入了一名Google北京員工的計算機帳號,並利用這台電腦作為跳板訪問Google內部系統MOMA,並最終进入Google的内部操作系统,拷贝了机密代码。同時,安全專家還發現這些黑客侵入了一些不受中國官方喜歡的人士的Gmail帳號。聖誕節期間,Google的管理层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来讨论公司的下一步中国政策。[32]
這件事情另布林很煩躁,並希望以這件事情為由令Google停止在中國的審查;他也得到了一些高層人士的支持。雖然埃里克·施密特没有被说服,但最終拉里·佩奇加入了布林的阵营,支持终止审核,於是施密特不得不接受了這一決定。[32]
2010年1月13日早上六點(UTC+8),杜伦孟德在Google官方博客發表聲明,指出Google受到中國的黑客攻擊;他们會在接下來幾週與政府探討建立一個沒有審查的搜索引擎,如谈判失败的话将有可能关闭谷歌中国。[98]這一聲明引發山景城震動,也讓北京和上海的Google工程師感到震驚。下午Google通知中國员工离开公司,给他们发了《阿凡达》的電影票。第二天所有員工集中到餐厅,参加布林和其他高管召开的视频会议;布林尽力解释了Google的行动。[32]Google的這一聲明引發一些中國網民的同情;他們到Google在清華科技園的大樓下獻花以表聲援。但獻花的行為被保安阻攔。[99]
3月23日凌晨(UTC+8),杜伦孟德在Google官方博客發表名為《新的中國策略》的聲明,以公司受黑客攻擊、知識產權被盜竊和內容審查日趨嚴厲為由,停止google.cn上面包括網頁、資訊、圖片搜索在內多項服務的自我審查。訪問google.cn的用戶會被轉到香港站點google.com.hk。[98]Google在聲明中提到,他們理解香港站點在中國隨時可能被屏蔽,因此他們建立了一個新頁面來檢測Google各項服務在中國的可用性。[98]Google在香港站點首頁寫上「欢迎您来到谷歌搜索在中国的新家」並刊登了這一聲明中文版連結。[100][101]
此後,Google在中國的辦公室得以保留,繼續進行產品研發和廣告銷售等活動;而谷歌中國網站的大多數網頁服務逐步被遷移到香港版google.com.hk網站提供,Google资讯被重新更名为“Google新闻”,熱榜、生活搜索、來吧、問吧等本土化服務則在幾個月後陸續停止運作[14];由於長期少人運營、維護,加上流量持續下跌,音樂搜索、購物搜索在2012年被先後被關閉。[102][94][103]2011年9月開啟的團購搜索服務Google时惠也在2013年底默默關閉,這次沒有聲明或者媒體稿件。[104]至此以後,谷歌中國網站運行的本地網頁服務只剩下Google翻譯。本土化服務以外,包括網頁搜索在內的大多數網頁服務在中國受到愈加嚴厲的干擾和屏蔽[16],直至2014年5月末,Google所有網頁服務在中國被完全屏蔽,且無恢復的跡象。[17]
Google大中華區負責人劉允於2013年7月離職,接替他的是原先掌管歐洲合作業務石博盟(Scott Beaumont)。[105]Google中国技术负责任人杨文洛也在同年12月離開中國回到美國總部就職,接替他的是Google工程研发副总裁斯圖亞特·費爾德曼博士。[106]
2019年3月18日,石博盟(Scott Beaumont)已被任命领导亚太区业务;6月17日,Google任命陈俊廷为Google大中华区总裁,负责该地区的销售与运营。他将于上海赴任。过去8年陈俊廷一直担任Google台湾总经理。[107]
市場表現[编辑]
Google在2002年佔據中國搜索市場份額34%。[108]艾瑞資訊的數據指2005年中国搜索引擎用户最常使用的搜索引擎是百度,市场份额达到了56.6%,Google位居其次,占32.8%。[109]艾瑞資訊2006年10月的报告称,Google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32.9%下滑至20.6%,其竞争对手百度从51.5%升至64.5%;到了12月,百度的份额为69%,Google则降至15%。[43]2007年,艾瑞咨询指Google中国依靠其高端用户人群,吸引了较多房地产、教育、健康等领域的广告主,营收相比06年有大幅增长,市场份额达21.2%。[110]2008年,艾瑞咨询指Google中国2008年的市场份额上升至27.8%,市场份额增速为百度两倍,全年收入达14亿元。[111][112]艾瑞咨询的数据指2009年百度市場份額達到63.1%,Google達到33.2%;2010年,易观指Google中国市场份额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到第4季度仅占19.6%,自從2007年第2季度以来首次跌破20%。[113]易观国际指Google2011年第二季度在中国市场份额继续下滑,下降到18.9%。[114]2012年,Google中国的市场份额下降至17.8%,百度的市场份额增长到77.6%,搜狗增长到2.7%。[115]2019年中旬,Google在中國市場份額占比2.57%。[116]
網絡劫持與干擾[编辑]
2006年6月24日,Google.cn和MSN.com.cn均被域名挟持到“买麦网”。[117]2007年10月18日,Google.com、Windows Live Search和雅虎搜索引擎再次遭到域名挟持,本次是被挟持到百度。[118]2008年1月,中國電信屏蔽了谷歌拼音輸入法和Google工具欄的下載頁面。[119]
應對和解決方案[编辑]
2007年3月起,中国大陆用户在使用未修改cookie的简体中文版浏览器里输入Google.com会被自动转向到Google.cn。若用户输入google.com/ncr进入Google.com搜索敏感词被GFW切断,会自动转向到google.cn并显示google.cn上的搜索结果,提示“目前无法访问 www.google.com,搜索结果来自 www.google.cn。”
參考[编辑]
- REDIRECT Template:Delete
脚本错误:没有“Redirect_Template_List”这个模块。 This article "Google在中國"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Google在中國.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7.0 7.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8.0 8.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9.0 9.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10.0 10.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11.0 11.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12.0 12.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14.0 14.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16.0 16.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17.0 17.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22.0 22.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26.0 26.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脚本错误:没有“Unsubst”这个模块。
- ↑ 30.0 30.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31.0 31.1 31.2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32.00 32.01 32.02 32.03 32.04 32.05 32.06 32.07 32.08 32.09 32.10 32.11 32.12 32.13 32.14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39.0 39.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43.0 43.1 43.2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44.0 44.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52.0 52.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94.0 94.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96.0 96.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98.0 98.1 98.2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 ↑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This article "Google在中國"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Google在中國.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This article "Google在中國"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Google在中國.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