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福慧寺
脚本错误:没有“Coordinates”这个模块。 package.lua第80行Lua错误:module 'Module:Navbar' not found脚本错误:没有“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这个模块。 千佛山福慧寺,曾稱福慧堂、福慧寺、福慧聖寺,是位於臺灣高雄市美濃區竹頭背的佛寺,為當地流傳故事「三母女」的發生地。
三母女[编辑]
此寺與美濃竹頭背三位母女的自力更生故事有關。1933年,在日本讀高中的劉永壽回家鄉美濃下庄,在赴廣林相親途中,意外遇到家境貧苦、不識字、長相美的古炳妹。劉永壽改變主意,央人說媒娶得,婚後相繼生美京、美惠兩位女兒。此後劉永壽再度赴日讀日本醫科大學。古炳妹因為兩地隔閡、格差婚又沒有生男,被迫於1942年3月回到貧苦的娘家。[1][2]
至於劉永壽在大學畢業後,徵往南洋作軍醫,戰後回到日本開立小醫院,取名「中山醫院」,收入不錯。他與日本女子結婚,生四位孩子。[2]
古炳妹與弟弟古燈郡靠著美濃大埤頭路邊一甲左右的田地維生,並奉養母親,日子清貧。1943年秋,三旬的古炳妹帶著十歲、七歲兩個女兒到美濃廣興後山的山林,搭草寮棲身,自立更生,永伴青燈。她開墾屋前屋後空地,以種薑、番薯、芋仔維生,有空時會到庄背的善化堂唸佛。小女兒因瘧疾入學慢三年;大女兒外出為美濃鎮蘇添傳醫師、鐘麟發家中幫傭。兩女兒由於受母親的遭遇,終生未嫁。[1][2][3]
1956年,在日本愛知縣的劉永壽從同鄉的溫彩信告知古炳妹的消息後,開始寫信、寄錢給三母女,1963年首次回國探望她們,也協助母女三人完成磚瓦房屋,建立磚瓦水泥的佛堂。1964年,三母女在陳雪梅的鼓勵下,利用堂園四週小塊土地種花出售,販賣新娘花,生活開始步入順境。1973年到1979年,劉永壽都回來探望三母女,還捐五十萬元給美濃國小、十萬元給鎮公所,捐贈如美濃國小禮堂、中山路的報時鐘等。[1][2][3]
1991年4月中旬,時間為佛堂重建後約一個月,劉永壽在日本病逝,三母女決定將劉的骨灰迎回奉祀[1]。1992年,八旬的古炳妹出家,慕釋宣化,將佛堂轉予萬佛聖城接管[4]。三母女皆同年披剃,古炳妹號「恆承」、兩女兒號「恆藏」、「恆慧」[5]。姊妹平常省吃儉用,決定利用父親生活費做更有意義的事,在1995年、2002年以「美濃三母女」名義捐贈各一輛救護車給美濃消防分隊[6]。
沿革[编辑]
最初為古炳妹在1943年搭建的草寮。1954年,鐘麟發協助三母女發起協建佛殿工作。1961年以積蓄、劉永壽捐款、及熱心人士之捐助,建立三間佛堂。1962年3月,註生娘娘安座。1975年春節前,設徑以讓香客前往,遭人巨石攔路。地方學生、青年要仗義力爭,但三母女以佛為念而息事。[3]
1979年10月25日,福慧堂財團法人及首屆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住持古炳妹、堂主鐘麟發、副堂主邱秀友、三十七位理事、監事主席黃辛富。1980年由縣政府及鎮公所補助從山麓林宅右側通往佛寺的柏油路面。1981年春,管理會餘款十萬餘元做堂左大水溝山谷護岸,三年完成。[3]
1991年3月8日,歷三年整建,佛堂重建落成,除鎮長鍾新財蒞臨主持外,中視《大特寫》節目也到現場採訪報導[1]。1992年3月1日,從「福慧寺」改稱「福慧聖寺」,由萬佛聖城接管[3][4]。
恆藏、恆慧法師,感於年事已高,經由信徒引介,由千佛山於2000年10月承繼此寺管理,更名為「千佛山福慧寺」,2001年1月舉行晉山大典並禮請天岳山鏡印法師擔任送座大和尚,主持新任住持陞座儀式。[5]
-
三母女像
-
〈福慧寺沿革記〉
脚本错误:没有“Portal”这个模块。
參考資料[编辑]
- REDIRECT Template:Delete
脚本错误:没有“Redirect_Template_List”这个模块。 This article "千佛山福慧寺"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千佛山福慧寺.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references>
内定义的name(名称)为“張慧意”的<ref>
标签未在前文内使用。This article "千佛山福慧寺"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千佛山福慧寺.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外部連結[编辑]
脚本错误:没有“Side box”这个模块。
This article "千佛山福慧寺"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千佛山福慧寺.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This article "千佛山福慧寺"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千佛山福慧寺.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This article "千佛山福慧寺"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千佛山福慧寺.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 |
This page exists already on Wikiped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