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流行音樂

来自EverybodyWiki Bios & Wiki
跳转至:导航、​搜索

脚本错误:没有“Message box”这个模块。 Template:香港人口及文化 粵語流行音乐脚本错误:没有“lang”这个模块。),又名香港流行音樂廣東歌,主要是指產生於香港的本土音樂,同時也用於指代音樂的創作、製作和消費的文化背景。[1]

粵語流行音樂於1970年代中期由《铁塔凌云》(许冠杰曲、许冠文词、许冠杰唱)及《啼笑因緣》一曲[2](顧嘉煇曲、葉紹德詞、仙杜拉唱)所帶動,因此被视为本地流行音樂的分水嶺;其後蓬勃發展(另有論者認為是1973年的《分飛燕》[2])。

粵語流行音樂深受多種曲風影響,包括爵士搖滾節奏藍調電子西方流行音樂等,並擁有跨國的樂迷基礎,特別是东南亚國家和地區(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等)[3]

起源[编辑]

一般說法粵語流行曲源於1930年代中期,但確切的源頭意见不一,有著不同的說法。惟初期的粵語流行曲脫胎自粵曲中的小曲,乃不爭的事實。小曲是傳統粵劇的過場譜子[4],除原有的廣東譜子外,亦都套用易於上口的曲子,填上粵語曲詞,以粵曲的唱腔及配樂出現。

1930年代[编辑]

  • 早于三十年代,已經有粤语歌曲出現;其中1935年电影《生命線》主题曲《兒安眠》(李绮年主唱),可以說是粵語流行曲的鼻祖。

1950年代[编辑]

  • 1950年代前的香港社會結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層:上層是英國殖民政府高官、外資商行高層與一小撮華人商辦與富商;中產階層只佔少數;下層是傭工、文員、和佔大多數的勞動人口。各階層的交往與流動不多,涇渭分明,絕少互相溝通[5]。但1949年大量移民湧入香港,香港人口激增到250萬人,是戰前的四倍多。香港新移民之中,除了少數的資本商家和專業人士外,絕大部份都是操粵語的廣東農村居民,在1950年初期,真正流行的音樂是粵曲

從粵劇滋生出純演唱的粵曲歌壇,將全齣粵劇化整為零,在民間流傳,一般歌壇附設在茶樓之內,供人品茶聽曲,消費尚算普及,平民可以負擔,在五十年代初期,十分興旺[6]

1960年代[编辑]

及至1960年代時,也是香港粵語電影流行的年代,不少香港電影更賣埠東南亞等地而大受歡迎,譚炳文鄧寄塵鄭君綿等當時的電影演員均曾推出唱片。當時粵語流行音樂只是粵語電影的附屬品,未能獨當一面成為藝人發展的事業。而且一般香港粵語片中粵劇風格的唱腔亦不易受年輕人的喜歡,被認為是陳舊和市井的,好像「廟街王子」-尹光就是其中的代表。當時的大部份年輕人還是依舊偏好於英文歌曲和國語歌曲。 1960年代後期,來自的馬來西亞鄭錦昌新加坡麗莎打開香港市場,當時的鄭錦昌有「粵曲王子」之稱、而麗莎被稱為「粵曲王后」 [7]。他們的經典名曲包括《新禪院鐘聲》、《唐山大兄》、《相思淚》等,可是仍未令粵語流行音樂走出低下階層音樂的形象。其他當時的主要電影演員如陳寶珠胡楓呂奇蕭芳芳等也有不少歌曲作品,主要是電影插曲。

早期香港的娛樂場所如酒廊、夜總會由英文歌曲及國語歌曲所主導,當時本地著名歌手較為現時香港人所熟悉的包括祖·尊尼亞(Joe Junior)與黎愛蓮(Irene Ryder)和泰迪羅賓(Teddy Robin)等。英文歌曲主要流行的原因是演唱這類高級娛樂場所以上流社會的洋人為主,只有少數華人較有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來負擔這類高級消費。

發展期[编辑]

1970年代[编辑]

1971-74年,粵語流行曲的前夜[编辑]

1970年代,香港經歷六七暴動,土生土長的戰後新生代漸漸成長,粵語流行音乐此時開始萌芽。1971年,鄭少秋改編自《東京夜曲》(原唱李香蘭)的粵語歌《愛人結婚了》,已薄具名氣。

承先啟後-粵語流行曲中期發展史[编辑]

1972年4月[8]:15,許冠傑主唱的《鐵塔凌雲》更是近代粵語流行曲先例[9])。 香港無綫電視節目雙星報喜》第一輯播完後,主持許冠文到世界各地旅遊,期間作了一首英文詩,回港後另一位主持許冠傑把它翻譯成中文,譜曲演唱,並在新一輯的《雙星報喜》內發表(當時叫《就此模樣》,後來才改名為《鐵塔凌雲》),結果反應空前理想,帶動了香港當代粵語流行曲的發展。[10]

此外,港產電視劇在1970年代開始流行,亦為粵語流行曲注入強大動力。1973年無綫電視劇集《煙雨濛濛》推出同名主題曲(顾嘉煇作曲、蘇翁作词、郑少秋主唱),史無前例地採用粵語歌,開粵語音樂界一先河;然而曲風过于前衞而未能走红。1974年電視劇《啼笑因緣》的同名主題曲更脍炙人口。此後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作曲家顧嘉煇、黎小田以及填詞人黃霑、盧國沾、鄧偉雄、鄭國江等音樂人,譜寫了大量電視歌曲,當中不少至今仍獲奉為經典之作。

港產片的興起亦有推動之功,如電影《鬼馬雙星》、《天才與白痴》裡許冠傑的歌曲及溫拿樂隊為電影《大家樂》所唱的歌曲就分別被樂評人黃志華稱為粵語流行曲振興的第二、第三波[11]:453。其後1970年代末的香港新浪潮多元的題材更大大拓闊了詞人的創作空間,如《茄喱啡》的主題曲《人生小配角》描繪龍套的小人物心理、《點指兵兵》的同名歌曲談及宿命,均屬當年罕見的歌詞題材[12]:42-43。

《鐵塔凌雲》、《啼笑因緣》、《鬼馬雙星》等歌曲好評如潮後,許多歌手紛紛由英文歌及國語歌的路線,轉而唱廣東歌。其中最有名的有溫拿樂隊徐小鳳羅文甄妮關正傑葉麗儀林子祥葉振棠陳潔靈 等。隨著社會氣氛逐漸改變,大眾開始不再認為唱英文歌和國語歌才是高格調的表現。

同時期,斯里蘭卡籍廣告人Hans Ebert美國流行音樂權威雜誌《告示版》上首次使用「Cantopop」這個專有名詞來稱呼粵語流行曲[5],也介紹了他所認為的粵語流行曲鼻祖——許冠傑[13]

填詞風格上的改變[编辑]

早期的粵語時代曲,有兩極化的填詞現象:一部份像粵曲一樣,或稱為鴛鴦蝴蝶派,用較嚴謹的書面語甚至文言文寫作歌詞。這一類比較文雅的歌曲至今仍為人熟悉的,有《天涯孤客》、《啼笑姻緣》與《一水隔天涯》等等(部分歌曲的填詞風格,也深受日本演歌的影響);另一類就是人們所說的「鬼馬歌」、廣東民間小調,以香港地道的粤语口語填詞,內容每每幽默詼諧,描寫一般市民大眾的生活和感受,所以得到草根階層的共鳴。例子有《半斤八兩》、《打雀英雄傳》等。[14]

页面Template:Quote/blockquote.css没有内容。

「為怕哥你變咗心,情人淚滿襟。愛因早種偏葬恨海裡,離合一切亦有緣份。」-《啼笑姻緣

页面Template:Quote/blockquote.css没有内容。

「六嬸、三太公,大眾開檯喇,面似蓮蓉。又放工,打餐懵,圍埋砌幾圈,論呀論英雄。」-《打雀英雄傳

隨著粵語流行曲逐漸脫離「時代曲」的框架,新一代的填詞人(如黃霑鄭國江盧國沾等等),憑著深厚的文學素養,在流行曲的歌詞上,作出史無前例的改革:摒棄傳統的「粵曲風格」,將歌詞寫得更貼近現代人的生活;同時開拓新的題材,撰寫非情歌,將粵語流行曲的熱潮推上高峰,並使流行曲歌詞升格到藝術層次。譬如1979年鄭國江所填詞的《故鄉的雨[15],寫鄉思親情,情景交融,語意真切,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页面Template:Quote/blockquote.css没有内容。

「一封家書 一聲關注 一句平常的體己語……滴滴細雨語兒時 問我有否記掛舊燕子……」-《故鄉的雨

巔峰期[编辑]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由李泰祥作曲、女作家三毛寫詞、齊豫演唱的《橄欖樹》掀起了台灣的「校園民歌熱」,同時帶動香港「城市民歌」的興起。香港電台於1981和82年舉辦了兩屆「香港城市民歌創作大賽」,誕生了《問》(區桂芬葉源春主唱)、《昨夜渡輪上》(李炳文主唱)等著名民歌[16]。而商業電台六啤半」(多位唱片騎師)所演唱的「城市民歌」系列,亦展現了本地創作的新力量,為當代粵語流行曲注入了一股清流。

1980年代[编辑]

經典巨星時代[编辑]

1980年代不僅是粵語流行曲百花齊放的日子,亦是香港樂壇的全盛時期,影響力更遍及非粵語地區如中國大陸台灣。從1970年代中後期至1980年代初,個人風格強烈且能獨當一面的經典粵語歌手輩出,配合幕後音樂人才湧現,成就了經典巨星的時代。演唱派如關正傑徐小鳳甄妮羅文,唱作型如許冠傑林子祥陳百強,以至中期冒起的超級偶像譚詠麟梅艷芳張國榮等,都同時大放異彩,至今仍擁有跨時代的影響力。八十年代的歌手無論在音樂造詣、現場功力及曲風多元等方面均有相當的水平,為樂壇後起者樹立了典範,而當時的唱片的發行量及銷售量,亦印證了這段時期的香港粵語流行樂壇已發展成熟。

從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中期活躍於粵語流行樂壇的實力歌手亦多不勝數,包括早期的鄭少秋汪明荃葉振棠張德蘭葉麗儀李龍基、柳影虹、鐘鎮濤、大AL、威利薰妮陳潔靈葉德嫻杜麗莎關菊英曾路得雷安娜麥潔文夏韶聲區瑞強彭健新蔡楓華盧冠廷等。

三王一后[编辑]

當中,譚詠麟張國榮陳百強梅艷芳,合稱「三王一后」,於1980年代開始雄霸樂壇,獲塑造為劃時代超級偶像,不但唱片銷售和演唱會場數屢創高峰,四人的歌藝、形象和台風亦風靡了大量的歌迷。每年的最具代表性樂壇盛事——由無線電視台(TVB)自1983年起主辦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當中的最受注目獎項(由1984年第二屆起增設)為「最受歡迎男歌星」、「最受歡迎女歌星」及「金曲金獎」,80年代中期開始都主要由譚、張、梅三人囊括。80年代樂壇的流行榜及頒獎禮競爭非常激烈,每年的頒獎禮都是城中的重大話題。由於科技尚未如現今發達,亦未有互聯網或翻版,因此收聽流行曲及購買唱片就成為市民生活的重要部分,流行曲的普及與社會民生息息相關。

男歌手方面, 陳百強自1979年甫出道即迅速走紅,音樂才華備受肯定、是香港流行樂壇史上第一位被冠「偶像」之藝人。有說當時「全香港有一半少男少女喜歡陳百強」。除了自己作曲以外,1983年翻唱《今宵多珍重》,成家傳戶曉的金曲,亦替陳百強帶來其他年齡階層的樂迷,雖然在1985至86年曾一度出現創作樽頸,更一度被八卦雜誌誤傳死訊,不過在1988年,他的原創作品《我的故事》為他贏得十大中文金曲獎,同期推出的專輯《神仙也移民》中的《煙雨淒迷》更讓他重回勁歌總選。及至1983年譚詠麟突然冒起,在1984年憑著《霧之戀》和《愛的根源》兩張專輯,譚躍升為非常受歡迎的男歌星,在該年度的樂壇頒獎禮上獲得多個大獎。每一季度的季選上,譚詠麟都至少有兩首歌入圍,而《1984年度十大勁歌季選》四季共40首的金曲中,他一人更獨佔10首;譚詠麟曾於1984年至1987年四連奪「最受歡迎男歌星」獎項,直至1988年初終在頒獎台上宣布不再參加具有競爭性的樂壇頒獎禮。

張國榮出道初期(寶麗金時期)曾被指聲線過尖,直至1983年《風繼續吹》開始確立低沉的唱法,才開始爆紅,1984年憑專輯《Leslie》中的主打歌《Monica》榮登一線歌手,與譚詠麟力爭一日長短,譚、張兩人於1984至87年間之爭可算是相當白熱化,雙方歌迷關係緊張,更發生雙方樂迷打架的事件,成為他宣布不再領獎的導火線。譚詠麟退出領獎後,張國榮亦在毫無懸念下大熱奪得1988年及1989年的「最受歡迎男歌星」獎項,隨後處於事業巔峰期的他宣佈「封咪」告別歌壇,並舉行了多場賣座的告別演唱會。此外,陳、譚、張三人亦曾應邀出席日本音樂節與日本歌手同台演出,電視亦有播出。音樂製作上,譚詠麟曾改編多首日本曲,甚至特別邀請日本作曲家度身訂造廣東歌,又與谷村新司、玉置浩二、早見優等歌手合作。

女歌手方面,梅艷芳繼甄妮後稱霸樂壇,於1984年起可謂一支獨秀,有「百變梅艷芳」及「樂壇大姐大」的稱號。梅於1982年參加無線電視舉辦的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奪冠而入行成為歌手,推出《心債》 一曲時已廣受注意,及至1985年,專輯《似水流年》和《壞女孩》令其登上「十大勁歌」「最受歡迎女歌星」的寶座;1985至1989年間,她更五度奪得此獎,直至1990年宣布不再領獎為止。1989年梅得到藝術家年獎,得到流行文化以外的肯定。

從198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初,陳百強葉蒨文陳慧嫻張學友林憶蓮及樂隊Beyond達明一派太極樂隊及組合草蜢等均曾叱吒樂壇,紅極一時。其他同期的流行歌手還有林志美蔣麗萍蔡國權鄺美雲呂方杜德偉劉美君蘇芮王傑關淑怡等等。

改編日本的歌曲[编辑]

從1980年代初期起,香港樂壇開始改編日本歌曲並填上粵語歌詞,例如譚詠麟及蔡楓華的《忘不了您》、《戀人》(五輪真弓《恋人よ》)、《酒紅色的心》(安全地帶《ワインレッドの心》)、《月蝕》、《愛在深秋》,張國榮的《不羈的風》(大澤譽志辛《La Vie En Rose》)、《Monica》(吉川晃司《モニカ》)及陳百強的《深愛著你》(稲垣潤一《誰がために》)。而梅艷芳的《夕陽之歌》、陳慧嫻的《千千闕歌》、Blue Jeans的《無聊時候》這三首更同時改編自近藤真彥的《夕燒けの歌》 其中譚詠麟 梅艷芳 張國榮 均有中多首改編自中森明菜的歌曲。到了九十年代, 四大天王時期,日本改編曲仍是大行其道, 其中寶麗金取得的日本改編曲最為盛行, 而被改編的原曲,在當時日本都均是巨星級叱吒一時的熱門歌曲 如小田和正桑田佳祐恰克與飛鳥中島美雪工藤靜香德永英明荻野目洋子等。

1990年代[编辑]

「四大天王」時期[编辑]

1992年起,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被傳媒封為「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支配香港樂壇,並壟斷四大電子傳媒音樂頒獎典禮的獎項。雖然張學友憑著出眾的歌藝而雄霸整個樂壇及使香港音乐衝出國際,並成為了1990年代的樂壇巨星,但樂壇已開始出現吹捧偶像而不重實力的現象(如林憶蓮的專輯《野花》,口碑叫好,卻出現“曲高和寡”的現象,銷量一般),整個粵語歌壇的一綫男歌手亦被認爲只有張學友一人是以實力爲主發展的歌手。天王黎明憑《那有一天不想你》於1994年度包辦tvb《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金曲金獎」、903《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至尊歌曲」及「我最喜愛歌曲」、rthk《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全球華人至尊金曲」、997《新城勁爆頒獎禮》「年度歌曲」;女歌手方面則分為幾個階段,九十年代初(1990-92年)毫無疑問是葉蒨文林憶蓮兩大天后爭霸的天下,兩人亦先後成功打開中港台市場,及至1993年王菲的迅速崛起使三人同一時間各領風騷,後來,隨著葉林於1994年後分別淡出及轉移台灣市場發展,王菲於1994年至往後數年開始獨步樂壇,而王菲不少作品被認為是對多種另類音樂的嘗試,是80年代樂隊熱潮過后在粵語音樂上最具探索性、音樂個性最別樹一格的歌手之一;九十年代中期也曾出現過其他崛起的女歌手,當中包括彭羚鄭秀文曾相繼成功登上天后寶座,彭羚以出眾唱功實力獲得認同,而鄭秀文則以大膽鮮明形象及流行性較高的歌曲贏得大眾的注意與讚賞(鄭亦為1990年代出道女歌手紅館個人演唱會總場次最高的歌手)。到了九十年代末則有形象正面見稱的陳慧琳成功登頂。此外,其他人氣歌手如陳曉東鄭中基許志安李克勤鄭伊健李蕙敏周華健周慧敏關淑怡等,也曾於九十年代活躍及走紅於樂壇。

音樂新嘗試[编辑]

張學友於1996年與香港管弦樂團一連合作四場現場音樂會《愛與交響曲》,將流行音樂與交響樂相結合,當時贏得外界極佳的反響,令香港許多青年一代以最直接的方式接觸到交響樂甚至於古典音樂領域,多位歌手更是主動效仿,推出一系列的流行曲與交響曲合作的演出,均獲得了甚佳的反應。當然,最早期嘗試此舉的是張學友本人的偶像關正傑。他早於1982年就與顧嘉煇指揮的香港管弦樂團在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了一連四場的演唱會,成為一時佳話。

張學友於1997年展開大型音樂劇:《雪狼湖》的製作與表演,將粵語流行音樂與音樂劇容納在一身;當時在香港體育館接連加場,最後連續公演42場,成為當時全城熱議的話題。《雪狼湖》的成功對於流行音樂歌手是一種新的嘗試,但是因為種種因素,其他歌手並未主動效仿,並未帶來一種潮流。

廣告歌曲空前盛放[编辑]

「四大天王」亦有大量參與廣告演出,使廣告歌曲非常流行,由1993年黎明的和記電訊廣告系列掀起熱潮。接著有張學友的電訊盈科光影歲月系列廣告、劉德華的愛立信廣告及郭富城的百事可樂,影響巨大。其他歌手亦爭相仿效,較深刻的包括王菲、鄭秀文、鄭伊健、陳慧琳及湯寶如的廣告歌。

歌手淡出頒獎禮[编辑]

1999年,黎明和張學友先後宣佈不領取樂壇獎項。 「四大天王」時期之後,吹捧偶像而不重實力的現象在1990年代末期愈來愈明顯,加上唱片公司和電子傳媒只重視市場和包裝而不重視音樂創作,導致音樂界人才青黃不接。而此時比較受歡迎的歌手,主要為劉德華郭富城王菲鄭秀文陳慧琳陳曉東鄭中基許志安陳奕迅谢霆锋梁詠琪楊千嬅等。

大中華時期[编辑]

1995年以及1996年,張學友取得世界音樂頒獎典禮的亞洲最傑出歌手以及最受歡迎華人歌手大獎;而其粵語專輯《情不禁》,《真情流露》亦讓他攀上銷量高峰。其後所發行的數張國語唱片更為他成功打開中國大陸市場,並紅遍台灣新加坡等國語地區,正式為粵語流行樂揭開大中華流行音樂時代。他在1995年全年時間即舉辦了100場的世界巡迴演唱會,在北美、歐洲和澳洲不僅受到當地華人的歡迎,更令許多西方國家的本地傳媒及專業樂評人開始關注亞洲乃至香港的流行音樂。[17][18]

此時,部分非粵語為母語的歌手亦嘗試發行粵語唱片,如台灣伊能靜吳倩蓮張信哲許茹芸蘇慧倫地區的陳潔儀許美靜巫啟賢;來自香港但在台灣主力發展的周華健邰正宵孫耀威等等。他們為粵語流行音樂添上了更多不同元素,而此風氣一直持續至1999年為止。

平穩期[编辑]

2000年至2004年[编辑]

在2000年代初一線活躍的歌手,主要為劉德華陳奕迅許志安李克勤鄭秀文陳慧琳楊千嬅梁詠琪等等,初出道即走紅的亦有容祖兒Twins。經典金曲包括《K歌之王》、《Shall we talk》、《少女的祈禱》、《感情線上》、《明年今日》、《好心分手》、《傷逝》、《我的驕傲》、《七友》、《小城大事》、《美中不足》、《愛與誠》,而流行金曲包括《花花宇宙》、《大日子》、《爛泥》、《終身美麗》、《痛愛》、《高妹》、《可惜我是水瓶座》、《下一站天后》、《必殺技》、《好心好報》、《奇洛李維斯回信》、《世上只有》等等。

男歌手方面,後起之秀陳奕迅許志安古巨基於903受重視,而前輩劉德華李克勤較受tvb重視。

女歌手方面,2001年至2003年分別由天后鄭秀文楊千嬅容祖兒包辦tvb《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最受歡迎女歌星」、903《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叱咤樂壇女歌手金獎」及「叱咤樂壇我最喜愛女歌手」,2004年起天后楊千嬅容祖兒開始激烈競爭局面。另關心妍盧巧音亦曾於02-03年間憑歌曲走紅,出現小高峯。

自1997年起盜版唱片逐漸盛行,充斥市面,互聯網下載歌曲的風氣亦在1999年開始盛行。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席捲全球,使香港經濟衰退;2003年,SARS事件發生,北京和香港的疫情最為嚴重,使香港經濟衰退再現衰退。以上種種原因以致香港唱片市道相對1980年代高峰期大幅下瀉,市道疲弱,唱片公司收入大減,一些大型唱片公司受不住沖擊,面臨結業或撤出粵語音樂市場,像華星唱片滾石唱片等等。自此以後,香港樂壇逐步衰落。不少1990年代的巨星如張學友王菲鄭秀文黎明郭富城等等已漸漸淡出歌唱演出,部份轉而發展電影甚或嘗試音樂劇等演出;亦有多位知名、前輩天皇巨星級歌手及音樂人因各種原因逝世,包括張國榮梅艷芳羅文黃霑林振強等等,對香港粵語流行音樂影響極大。部份1970年代、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期的歌手以高姿態復出及舉行演唱會,如許冠傑徐小鳳甄妮林子祥葉蒨文林憶蓮beyond樂隊、組合草蜢等等,但仍未能幫助打救香港樂壇。

2000年:香港電音舞曲時代[编辑]

1999年尾,雷頌德引入電子舞曲,替陳慧琳黎明創作了多首電音舞曲,取得空前成功,其他歌手如鄭秀文郭富城亦相繼加入潮流,掀起電子舞曲風潮,一發不可收拾。四人的電子舞曲風潮均風靡台灣中國大陸東南亞等地。可惜地,這種現象未能持續。

2002年:楊千嬅與Twins偶像派當紅[编辑]

樂壇由當紅偶像派歌手稱霸,例如天后楊千嬅Twins等等,她們的特點為歌影雙棲發展,其推出的唱片、電影、廣告不但產量高,而且唱片、電影的銷量及票房俱佳,唱片包裝精美,更附有精美贈品及海報,惟歌手唱功開始不受重視。

2000年起,由於音樂界人才青黃不接,唱片公司陸續出現裁員和結業潮。唱片公司為尋找賺錢途徑而嘗試邀請電影界受歡迎的演員成為歌手,或者物色模特兒成為歌手,令香港樂壇變得只重視市場和形象而不重視歌唱實力,大量只有外表但歌藝低下的新人在樂壇湧現,大量偶像派歌手紛紛出道,例如古天樂張家輝陳冠希方力申陳司翰余文樂蕭正楠李逸朗ShineBoy'Z陳慧珊李彩樺陳文媛黃伊汶張燊悅鄭希怡李蘢怡趙頌茹陳見飛薛凱琪鄧麗欣林子瑄周麗淇梁洛施戴夢夢TwinsCookies2R女生宿舍等等, 可是,大部分在這個時期出道的新歌手都沒有什麼影響力,出道不久就很快於樂壇銷聲匿跡,不過於2010年代,這批歌手復出舉辦音樂會,卻成為集體回憶。2006年12月,英皇娛樂與長期壟斷香港樂壇市場的電視台無綫電視合作開設一條開宗明義用作「造星」的電視頻道英皇娛樂台,但它們此舉顯然忽視了當前的現實——在香港,因大量上一代的歌手高調復出,以及網絡歌曲和非主流音樂因寬頻發達而迅速崛起,加上樂迷對香港歌手的實力要求變得嚴謹,「造星」這種推出樂壇新人的手法經已失效。

轉變期[编辑]

2005年-2010年[编辑]

這段時間在香港當紅的歌手主要包括:陳奕迅古巨基李克勤楊千嬅容祖兒何韻詩Twins等。他們都在此期間曾奪得樂壇最受歡迎歌手獎項。經典金曲包括《夕陽無限好》、《無賴》、《愛得太遲》、《富士山下》、《酷愛》、《花落誰家》、《囍帖街》、《給自己的信》、《七百年後》、《天梯》、《不要驚動愛情》、《陀飛輪》,而流行金曲包括《希望》、《烈女》、《天才與白痴》、《勞斯萊斯》、《紅綠燈》、《離家出走》、《命硬》、《感應》、《男人KTV》、《逼得太緊》、《電燈膽》、《鍾無艷》、《講不出聲》、《就算世界無童話》、《我的回憶不是我的》、《信者得愛》、《搜神記》 、《你瞞我瞞》 、《A.I.N.Y.(愛你)》、《男人信甚麼》等等。

男歌手方面,由天王陳奕迅古巨基爭霸。古巨基憑《愛得太遲》於2006年度包辦tvb《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金曲金獎」、903《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至尊歌曲」及「我最喜愛歌曲」、rthk《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全球華人至尊歌曲」、997《新城勁爆頒獎禮》「年度歌曲」、《「四台聯頒音樂大獎」》「歌曲大獎」;

而陳奕迅於2007年度包辦tvb《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最受歡迎男歌星」及「亞太區最受歡迎香港男歌星」、903《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叱咤樂壇男歌手金獎」及「叱咤樂壇我最喜愛男歌手」、rthk《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最優秀流行男歌手」及「全年最高銷量男歌手」、《「四台聯頒音樂大獎」》「傳媒大獎」。

女歌手方面整體明顯不及男歌手,繼續由天后楊千嬅容祖兒爭霸。容祖兒於2005, 2007-2009年度奪得903《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叱咤樂壇女歌手金獎」,並在2005-2007年度連續三年蟬聯tvb《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最受歡迎女歌星」及於2008-2009年度連續兩年奪得「亞太區最受歡迎香港女歌星」。

楊千嬅則在2005-2007、2009年四度奪得903「叱咤樂壇我最喜愛女歌手」及於2008-2009年度連續兩年蟬聯tvb《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最受歡迎女歌星」並於2010年首奪tvb 「亞太區最受歡迎香港女歌星」。

2005年:唱作、實力與個性新人並現[编辑]

自2003年香港廉政公署的“舞影行動”一度拘捕22人,包括英皇娛樂楊受成無線電視何麗全環球唱片前高層陳少寶等人,事件涉及娛樂圈行賄、買獎等醜聞後,2005年起,唱片公司開始轉捧實力派歌手,例如側田陳柏宇方大同小肥衛蘭王菀之謝安琪泳兒鄧紫棋林欣彤鄭欣宜等等,被眾多樂評人,或樂壇前輩如譚詠麟林憶蓮黃耀明關淑怡李克勤等推崇備至,可惜仍改變不了樂壇轉衰的局面。

其後,不少在1960年代後期到1970年初期曾在香港風行一時的粵語時代曲歌手亦再次回到香港開演唱會,例如鄭錦昌凌霄麗莎[19]。以唱作人身分出道的歌手也不少,他們往往是集作曲、填詞、歌手於一身,如唱作四小強——王菀之張敬軒張繼聰方大同最為突出。

2009年:版權風波[编辑]

脚本错误:没有“main”这个模块。 於2009年底開始,香港音像聯盟(HKRIA)就旗下成員唱片公司環球華納SonyEMI的音樂作品版權收費問題,和無綫電視(TVB)引發的爭議。2010年12月BMA加入香港音像聯盟而增加為五大唱片公司,因此五大唱片公司旗下歌手無法在TVB演出、露面及接受訪問,在2009及2010年度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中亦不能獲得任何獎項,而四大唱片歌手則罕見改以亮相亞洲電視有線電視Now等維持電視曝光,為香港電視史上的一大突破。事件持續至2013年3月才解決。而環球唱片旗下歌星李克勤則成為首位於版稅事件「破冰」後亮相無綫電視節目的歌手。但2015年起,無綫電視繼續封殺環球唱片旗下歌星。

2010年:天王天后新嘗試[编辑]

樂壇天后鄭秀文復出後的首張專輯大碟大膽地打破以往的情歌以及電子舞曲路線,改以流行福音歌曲作為主題,為香港樂壇史上少有的並且是最成功和暢銷的福音專輯,成功為福音唱片於香港及亞洲的主流音樂市場開創了先河。

「歌神」張學友亦推出粵語流行音樂歷史的上第一張爵士樂專輯《Private Corner》,整張專輯的曲風為純粹的爵士樂風格,唱片的音樂風格並不貼近於最近的市場需求,並進行了大膽的反潮流音樂嘗試,多位樂評人認為現今華語樂壇只有到他這種高度和地位,沒有迎合市場的壓力,才會專心製作真正屬於音樂的唱片,打破現行模式下粵語流行音樂的單一性。

回潮效應[编辑]

2005年開始,眾多實力派歌手、創作歌手、風格另類的歌手或組合出道,亦因低靡的市場環境,不少一線歌手在音樂道路上創新求變,增強音樂個性與辨識度,以致香港樂壇出現短暫的「回潮」。「回潮」除了令當時的音樂質量提升了不少外,亦有短暫且限度地提高了市場效益以及部份歌手的推廣程度,如張敬軒王菀之何韻詩等歌手開始被不少內地及台灣樂迷提及甚至熟知;一些獨立歌手或組合亦在市場上亦越來越受到重視,如at17林一峰甚至在中港兩地擁有眾多樂迷,更時常到內地演出。“清一色k歌”以及大量倒模式出產偶像歌手的現象明顯弱化了,而相對地創新求變的風氣強了不少,不少歌手或者音樂人在創作歌曲時力求不脫離市場之餘也避免過分地“口水化”。這股風氣亦可能是被邊緣化的香港樂壇未來發展的新路向。

獨立音樂逐漸受到重視[编辑]

而伴隨媒體的推廣,現代網絡的訊息流通以及樂迷的口味變化,有部份風格別致而音樂優質的獨立歌手或組合逐漸走進公眾視野而變得知名,其中成績較為突出如at17林一峰等也受到了樂迷及市場的肯定。其實不只是香港,近幾年世界各地(尤其以中國等亞洲地區尤其明顯)獨立音樂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與推崇,甚至有成為一股潮流的趨勢:大批的獨立音樂人擁有,甚至當中不少通過演出,與大品牌合作以及與主流歌手合作來提高知名度。現在這個高科技時代樂迷接觸音樂絕對可以不需要依附在如電臺電視臺雜誌這類的主流媒體了,他們當中有很多可以通過網絡來搜索適合自己口味的音樂,選擇比以往豐富得多。而且大多數獨立音樂人創作音樂時所考慮的市場因素比主流音樂少得多,有的甚至完全不考慮市場而只爲自己的愛好,這對於長期節奏主流K歌而感到厭倦的多數香港樂迷是一個相當新鮮的選擇。這個現象其實也在警醒著主流樂壇:主流音樂一定要有質量甚至是創新求變,再不能流水作業倒模生產,因為在選擇豐富的年代,只要不喜歡,聽眾是可以完全不賣帳而選擇其他音樂。

概念專輯頻繁出現,歌手涉足另類音樂風格[编辑]

同時,歌手涉足另類音樂風格抑或創作完整的概念專輯(甚至是社會民生這類以往甚少出現在香港主流音樂的題材)的現象亦開始頻繁起來,最突出的莫過於05年盧巧音的《天演論》與何韻詩的《梁祝下世傳奇》。一向以獨特風格引人注目的盧巧音除了令她走紅的幾首大熱情歌外,不少歌曲都是以搖滾或另類風格,而在05年推出的《天演論》更被不少樂評人譽為是十年難得一見的概念專輯,不僅音樂風格另類創新,而又概念完整探討生老病死與宗教等深奧主題。而一向也以搖滾形象較為突出的何韻詩在05年推出的《梁祝下世傳奇》不僅首首制作精良,亦是香港極少有的探討敏感的同性戀題材的概念專輯;而何韻詩08年推出的《Ten Days In Madhouse》亦是因以探討社會各個被孤立的邊緣群體而被樂迷稱讚為「最有Heart」的概念專輯。

除此之外,一線歌手的高評價專輯如陳奕迅的《U87》、楊千嬅的《電光幻影》、李克勤的《演奏廳》、古巨基的《Human...我生》等,這些專輯至少是同时兼備以下要求中的三個而贏得關注、口碑甚至是銷量的:

  1. 風格獨特大膽
  2. 概念完整、内容深刻
  3. 歌者感情細膩、技巧出眾
  4. 制作精良

其中古巨基以「人生」概念為主題,細說人生過程及道理引起樂迷極大回響的《Human...我生》、陳奕迅的引起樂迷極大共鳴的《U87》以及楊千嬅極富文學概念的《電光幻影》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不僅各自獲得了當年四台聯頒大碟獎,而且至今被仍是被許多的樂迷倍受推崇的大碟。而王菀之謝安琪何韻詩黃耀明麥浚龍盧巧音等在主流樂壇別樹一格的歌手也被越來越多的聽眾談及,而一些不滿足於只聽K歌情歌的聽眾更樂於選擇這類歌手。這個現象和獨立音樂受到重視的現象有很多相似之處,而原因也和流行音樂千遍一律導致樂迷口味改變、網絡發達和媒體推廣有關。

低潮期[编辑]

2011年至今[编辑]

2010年代仍活躍於樂壇頒獎禮的一線歌手主要為陳奕迅張敬軒周柏豪林峯陳柏宇楊千嬅容祖兒衛蘭謝安琪,後起之秀AGA李幸倪鄭欣宜C AllStarSupper Moment吳業坤菊梓喬,而另一香港歌手鄧紫棋(G.E.M.)則於2014年因參與中國內地節目《我是歌手》而在當地聲名大噪,惜在港評價則兩極。經典金曲大幅減少,包括《那誰》、《那些年》、《小幸運》、《越難越愛》、《一》、《羅生門》、《女神》,而流行金曲只包括《苦瓜》、《我本人》、《到此為止》、《年少無知》、《重口味》、《任我行》、《天窗》、《不許你註定一人》、 《青春常駐》、《流淚行勝利道》、《獨家村》、《眼淚的秘密》、《無條件》、《原來他不夠愛我》、《矛盾一生》、《幸福之歌》、《長相廝守》、《忘記我自己》等等。

2011年:零民意《Chok》「金曲金獎」[编辑]

香港本地樂壇卻再次進入低潮,2011年林峯憑零民意的《Chok》獲得無綫電視(TVB)《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的「金曲金獎」更令很多人評論為「香港樂壇已死」,《Chok》奪得金曲金獎掀起廣泛社會反應,更不停有坊間聲音甚至表示「未聽過此歌」,以至歌神張學友被傳媒問及看法時也表示「知道有這首歌但未有聽過」。另外,當時正式出道樂壇只有3年的林峯亦因被TVB頒發2009年及2010年「亞太區最受歡迎男歌星」而備受批評及被嘲笑為「亞皆老街至太子道西區最受歡迎男歌星」。此事加上四大唱片與TVB的版風波,使TVB「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的公信力極速下降,而2016年,新世代歌手JW的《矛盾一生》及鄭欣宜的《女神》在坊間有較高傳唱度,但三大電子傳媒仍選擇把金曲金獎頒予全年只有一首派台歌、地位崇高的天王級歌手陳奕迅《四季》及李克勤《一個都不能少》,令樂壇斷層情況更嚴重,普羅大眾開始對四大電子傳媒的公信力失去信心。

2011年起:容祖兒霸獎[编辑]

2011年開始進入由歌手陳奕迅容祖兒一人稱霸的時期,其實自2003年一曲《我的驕傲》開始,容祖兒已一直連奪多屆樂壇「最受歡迎女歌手」及「女歌手金獎」大獎,直至2017年,除了2004年、2008年、2009年、2014年敗於競爭天后對手楊千嬅外,2003年、2005年、2007年、2010年至2013年、2015年、2016年共9年均由容祖兒奪得所有女歌手大獎,此時期所有的女歌手大獎幾乎由楊、容二人壟斷。故此由2014年開始,已不斷有民間聲音要求容祖兒不要再繼續奪此獎項,及效法前輩退出領獎給予後輩機會上位,容氏亦曾在報章透露歌神張學友曾勸她退出領獎,她亦在考慮當中。於2016年至2017年,即使容祖兒缺席頒獎禮仍獲得女歌手大獎。最終在2018年度,作為女歌手第一把交椅的容祖兒正式敗於年資只有3年的菊梓喬及出道十多年的謝安琪,正式結束容氏十多年壟斷樂壇頒獎禮的局面。

2010年代初,多位歌手開始走出香港,如陳奕迅:陳奕迅成為首位在高雄巨蛋開演唱會的香港歌手以及首位在O2 Arena開演唱會的華人歌手。2015年,陳奕迅更第二次成為台灣金曲獎國語金曲歌王。古巨基李克勤楊千嬅容祖兒等人亦開始將發展重心轉移至中國內地,但四人仍不時推出廣東歌。

歌唱選秀節目開播[编辑]

在2009年,亞洲電視引入台灣歌唱選秀節目《星光大道》,改編製作成《亞洲星光大道》。無綫電視亦跟隨亞洲電視,製作歌唱選秀節目,為《超級巨聲》及《星夢傳奇》。節目成功發掘及培訓了一些樂壇新力軍,於2011年起出道,其中較為出名的有許廷鏗林欣彤胡鴻鈞羅力威鄭俊弘吳業坤鄧小巧譚嘉儀等,某些本已轉型或淡出樂壇的實力派歌手亦因這個節目再次受到關注,如官恩娜羅敏莊劉美君等。

在2013年起,內地歌唱節目《我是歌手》在兩岸走紅,節目組每季都會邀請多名來自香港、內地和台灣的歌手參加,香港歌手黃貫中鄧紫棋古巨基李克勤容祖兒都曾參加,其中女歌手鄧紫棋的成績最好,成功獲得第二季的亞軍,後來更在大陸爆紅,成為香港新生代在內地最出名的歌手,惟在香港則受負評較多。

特色[编辑]

樂器和設置[编辑]

早期的粵語流行曲是從與西方流行音樂交雜粵劇音樂的發展。但音樂家很快就放棄使用像古箏二胡傳統中國樂器配合西式樂器。粵語流行曲通常由一個歌手主唱,有時帶有整個樂隊,伴隨著鋼琴合成器爵士鼓吉他低音吉他。幾乎所有早期的粵語流行曲的歌曲配有降貝斯,而這正是菲籍樂手的普遍風格。1980年代流行歌曲仍以弦樂為主,但黎小田周啟生袁卓繁等樂手比較著重合成器,已故亞洲鼓王Donald Ashley比較著重爵士鼓等敲擊樂的編排。1985年開始Blue Jeans三子加入戰團,其中蘇德華自1985年於徐小鳳演唱會任結他手後,至80年代末期眾多歌手指定蘇德華為其御用結他手。差不多同一時間,和音於歌曲的重要性已逐漸增加,太極雷有曜雷有輝鄧建明、「和音界天王」張偉文、譚鍚禧(結他手出身)成為張國榮許冠傑譚詠麟張學友林子祥等的指定和音。80年代末期,鮑比達盧東尼杜自持倫永亮開始轉為採取西方Adult contemporary、R&B風格編曲,樂器亦以合成器為主,以便其作品於卡拉OK市場流行。九十年代末期電音唱跳歌曲年代,雷頌德採取一式一樣的風格,只以合成器作為唯一樂器,但被指編曲方式過於單調,因此只是曇花一現。同期吳國敬伍樂城陳輝陽Johnny Yim將傳統樂隊編排重新融入歌曲,自此樂器及裝置的常規亦開始固定。

歌詞[编辑]

Chinese original lyrics Lyrics Romanized in Jyutping
  1. 誰令我當晚舉止失常
  2. 難自禁望君你能見諒
  3. 但覺萬分緊張 皆因跟你遇上
  4. 誰令我突然充滿幻想
  1. seoi4 ling6 ngo5 dong1 maan5 geoi2 zi2 sat1 soeng4
  2. naan4 zi6 gam1 mong6 gwan1 nei5 nang4 gin3 loeng6
  3. daan6 gok3 maan6 fan1 gan2 zoeng1 gaai1 jan1 gan1 nei5 jyu6 soeng5
  4. seoi4 ling6 ngo5 dat6 jin4 cung1 mun5 waan6 soeng2

參見[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 《早期香港粵語流行曲1950-1974》,黃志華著,三聯書店,2000年,ISBN 962-04-1794-1
  • 《粵語流行曲四十年》,黃志華著,三聯書店,1990年,ISBN 962-04-0876-4

註腳[编辑]

  1. REDIRECT Template:Delete

脚本错误:没有“Redirect_Template_List”这个模块。 This article "粵語流行音樂"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粵語流行音樂.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2. 2.0 2.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3. China Briefing Media. [2004] (2004) Business Guide to the Greater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Briefing Media Ltd. ISBN 988-98673-1-1
  4. 《香港音樂發展概論》,朱瑞冰著,香港三聯書店,1999年
  5. 5.0 5.1 《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1949 -1997)》 ,黃湛森,港大博士論文,2003年
  6. 《粵曲歌壇話滄桑》,魯金 著,香港三聯書店,1994年,ISBN 962-04-1173-0
  7. 車淑梅主持,(2008年),《舊日的足跡》麗莎訪問,2008-05-18。
  8.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9.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10.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11.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12.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
  13. 我們都是這樣唱大的:第一集:許冠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MN1Se-B7wI
  14. 黃志華:《粵語流行曲四十年》(香港:三聯書店,1990),頁8-11、30-34。
  15. 改編自日本演歌《北國之春》,薰妮主唱
  16. 《香港城市組曲、校園民歌回顧》,韋然, 2006年11月5日
  17. Garden of Dreams: Madison Square Garden 125 Years (Hardcover) Stewart, Tabori and Chang; Not Indicated edition (November 1, 2004)
  18. 紐約時報《充滿甜美而柔情的粵語流行音樂之王》 發表于1995年10月10日《紐約時報》撰文:NEIL STRAUSS
  19. 脚本错误:没有“citation/CS1”这个模块。脚本错误:没有“Unsubst”这个模块。

This article "粵語流行音樂"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粵語流行音樂.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相關書目[编辑]

  • 《粵語歌曲解讀:蛻變中的香港聲音》余少華著
  • 《香港音樂史論:粵語流行曲.嚴肅音樂.粵劇》劉靖之著

外部連結[编辑]

脚本错误:没有“Portal”这个模块。

Template:香港紅館跨年演唱會 Template:Hong Kong topics Template:Macau topics This article "粵語流行音樂"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粵語流行音樂.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