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德淵
[[Category:|鄭德淵]] 脚本错误:没有“AFC submission catcheck”这个模块。
鄭德淵(CHENG Te- Yuan,1950-)為臺灣民族音樂學者、箏樂演奏家及音樂教育家,於雲林縣虎尾鎮出生。對於古箏領域之著作、創作及演奏、臺灣國樂發展與民族音樂學研究貢獻良多。
生平[编辑]
鄭德淵兒時受父親啟發其對於音樂與美術等藝術領域之興趣,就讀嘉義中學初中部時被選入合唱團與重唱隊,也曾參加音樂比賽,初中時代透過國畫老師向孫澈老師學習揚琴。於1968年考取臺灣省立成功大學(今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工程學系,並加入國樂社學習古箏。[1]1973年大學畢業後至憲兵司令部服役,在此期間晚上於中廣國樂團擔任中胡與古箏演奏。1978 年在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碩士畢業後,受聘於華岡藝術學校擔任教務主任,並於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擔任國樂系專任講師。[1]
1981年受聘為華岡藝校校長及中國文化大學副教授,1984年擔任中廣國樂團音樂總監兼常任客席指揮,策劃大型音樂會如「西樂中奏」、「電影電視名曲之夜」等,並於中華民國樂舞團赴日演出擔任客席指揮。此時期亦受到鄭思森、劉俊鳴等前輩在理論、指揮、演奏上的指導,並創作箏曲、出版箏樂唱片、撰寫音樂科學相關書籍,被譽為「從理工跨到國樂的國樂家」。與日本古箏大師唯是震一因梁在平的介紹之下結為忘年之交,因而推動日本箏樂。[1] 1987年赴美國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就讀民族音樂學博士班,向Mantle Hood、Jozef M. Pacholczyk學習甘美朗音樂及世界音樂理論。1991年得到博士學位,返回文大任教,並再任華岡藝校校長。1995 年受成功大學邀聘,成立該校藝術研究所。1998年受臺南藝術大學校長漢寶德邀請,創設七年一貫制中國音樂學系,並於爾後創辦民族音樂學研究所,亦曾任該校音樂學院院長、研發長、代理校長、副校長等職務,並為聯合國教科文中心國際傳統音樂學會臺灣分會之創會會長。在民族音樂學之理論基礎下,鄭氏試圖改變國樂之歐洲音樂中心論思維,對臺灣的國樂發展與民族音族學的學術頗具貢獻。[1]
作品[编辑]
音樂作品[编辑]
鄭德淵於1970年代起創作箏樂及民族管絃音樂,代表作品如下:[1]
- 1978年:古箏獨奏曲〈聽董大彈胡笳弄〉
- 1975年:古箏重奏曲〈桃花源〉
- 1984年:民族管絃樂曲〈十番鑼鼓〉
- 1985年:箏重奏〈孔雀東南飛〉
- 1990年:箏協奏曲〈攝政刺韓王〉
- 1995年:佛曲〈般若心經〉
文字著作[编辑]
鄭氏著有「弦樂器之研究」、「箏樂理論及演奏」、「中國箏樂之現代化,其沿革及變革之研究」、「樂器音響學」、「二十一弦箏之聲學及其音樂之研究」、「音樂的科學」等書。[2]
得獎經歷[编辑]
曾得第 50 屆中國文藝獎章榮譽獎章、中興文藝獎章、教育部青年研究著作獎、全美傑出學生獎、ICRT 青春之星等獎項。
曾得到行政院國科會、文化藝術基金委員會、蔣經國國際學術基金會有關中國音樂研究計劃補助。[3]
參考資料[编辑]
- REDIRECT Template:Delete
脚本错误:没有“Redirect_Template_List”这个模块。 This article "鄭德淵"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鄭德淵.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This article "鄭德淵"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鄭德淵.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Category:|鄭德淵]] 脚本错误:没有“AFC submission catcheck”这个模块。
This article "鄭德淵"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鄭德淵.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This page exists already on Wikiped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