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人
脚本错误:没有“Message box”这个模块。 This article "高句麗人"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高句麗人.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 脚本错误:没有“Unsubst”这个模块。 脚本错误:没有“Message box”这个模块。 高句麗人是1世紀-7世紀間居住於中国東北地區东部和朝鮮半島北部的民族,也是高句丽的主體民族。高句丽族的族源是上古时期古老民族秽貊人东迁后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东濊等,后又融合了卫氏朝鲜遗民的后裔、汉人、鲜卑人等民族。
668年,高句麗为唐朝与新罗所灭后。高句丽人被迁入唐朝渤海国等地,部分高句丽遗民被新罗吸收。[1][2][3]
起源[编辑]
史書中多記載高句麗为扶余別種。论语疏云:“东有九夷:一玄菟,二乐浪,三高骊,四满饰(有人認為這是滿洲人的最早族稱,但須知滿洲一詞作為族名是皇太極時代才開始的,並且以此名稱涵蓋了臣服於後金的女真人、蒙古人和漢人,在此之前通古斯民族中並未有民族的名稱與此音相似,勿吉和靺鞨更可能是指今天生活在烏蘇里江以東的南通古斯民族烏德海人的祖先,而夫余跟沃沮跟這個民族的聯繫從族名語音上來說有太多缺陷),五凫臾(扶餘),六索家,八倭人,九天鄙。”)。高句丽可能出自扶余族居住东北地区的某一支。扶余四出道中(東部)有马加部,是个以马为图腾的氏族[4],高句丽可能是马加人的后裔。汉武帝元封年间(前110年),曾在高句丽分布地区置高句丽县,隶玄菟郡。高句丽建国后,仍隶属汉玄菟郡管辖。
中國史学界更多認為高句丽以扶余等民族為中心建國,屬於中國東北的古代民族國家[5]。高句麗人其實是在高句麗縣中發展的民族(主體是沸流國的高夷)融入貊人、濊人、一部分扶餘人、朱蒙未出現在卒本前,沸流部是高句麗族頭人(松讓在見朱蒙時指自己累世為王),後松讓與朱蒙鬥,不勝,讓位朱蒙,高句麗人在桂婁部之下建國。[6]高句麗源出扶餘是指朱蒙一族來自金蛙王。高句麗有五部:桂婁部(又稱黃部、內部)是高句麗王族,沸流部(又稱消奴部)是以前沸流國王松讓領那一部,椽那部(又稱絕奴部)來自扶餘,桓那部(又稱順奴部)與貫奴部(又稱灌奴部)是沸流部中分出的。卒本與沸流的土著才是高句麗人的主流,朱蒙只是帶了一部分扶餘人走了,《三国志·魏书·东夷传》 :“汉武帝元封二年,伐朝鲜,杀满孙右渠,分其地为四郡,以沃沮城为玄菟郡。”《三国志》提到玄菟郡后来“徙郡句丽西北,今所谓玄菟故府是也,沃沮还属乐浪”,“昭帝始元五年,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真番郡并入玄菟郡之后,玄菟郡才包括真番人,沃沮人和句丽人。玄菟郡所辖句丽见于史书记载远早于朱蒙所部南迁,句丽并不是指朱蒙所部,与后来的高句丽族也不是同一民族。[來源請求]《汉书·地理志》高句骊县注引应劭,认为高句丽县是“故句骊胡”,而高句丽由于在大武神王时代,高句丽为汉朝对扶余作战有功,在公元前37年(西汉建昭二年)被册封为高句丽王。故而高句丽国名晚于句骊胡 和高句丽县出现。
高句丽人与新罗人[编辑]
韓國及北朝鮮史学界與中國形成鮮明對照,認為高句麗是朝鲜三国时代的一部分。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籍《三国史记》就将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一起作为朝鲜半岛的历史记载。 据史籍记载,属于夫余语系的高句丽语与属于三韩语系的新罗语不能相通[7],朝鲜语就是在新罗语基础上发展而来[8]。而三世纪后,高句丽,新罗都是用汉字作为官方文字。
[9] 中国古书文献的记载中,高句丽灭亡后,‘徙其人散處中國’。 [10]
高句丽被中原人称呼为与新罗人一样的东夷,但是美国克里斯托弗·I·贝克威思教授的专著《高句丽语:日语在亚洲大陆的姐妹语言》中认为新罗语与高句丽语差别极大。[11]由於朝鮮半島南部居民先於北方人民從大陸遷徙而來,高句麗語與三韓的語言在用字上也有所不同。 [12]然而高句丽鼎盛的年代将东北亚当作一个世界,而且认为高句丽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也用天下来指代自己的政权,而新罗王被高句丽人称为 “东夷寐锦”,认为“天下四方当知本国本邑之圣矣……”。 [13]
然而,《三國史記》中記載的高句麗地名大多為高句麗佔領的原百濟與濊的領地,之後更變為新羅的版圖,故亦有看法認為重構的辭彙可能事實上屬於百濟語和濊語的範疇。此外,由於資料所限,重構辭彙中有相當部份僅有孤證或少數證據支持,故其精確度值得懷疑。有的研究者認為不甚可信,從而強調新羅、高句麗、百濟三者語言間的親緣關係(金東昭)。
高句丽复兴运动后的流向[编辑]
脚本错误:没有“main”这个模块。 《三国史记・ 高句丽纪十》记载 “总章二年夏四月,高宗移三万八千三百户于江淮及山南、京西诸州空旷之地。高句丽亡国后,大部分部落投靠关内武人集团(如幽州、营州)或后来的渤海国。渤海国灭亡后,部分渤海贵族和遗民投靠到高丽。渤海国故地的渤海遗民经过辽朝,被强制迁于辽西融入契丹,后融入汉等民族。传统观点认为粟末靺鞨联合其他靺鞨部落构成渤海国民族的主体。但是近代的研究表明“粟末靺鞨附高句丽者”才是渤海国的民族主体,而粟末靺鞨主体部分在隋代已迁往辽西,后迁入幽州,高句丽亡国后与高句丽的武人集团一起已经溶于中原社会,大祚荣出自仍然留守故地的粟末靺鞨,联合原伯咄、安车骨、拂涅、白山等四部靺鞨人建立渤海国,而粟末靺鞨与高句丽人所占比例皆不大。[14]
高句丽遗民裡又有一部分变为新罗人、靺鞨人[15],进入朝鲜半岛的高丽国或曷懒甸等女真部落。
一部分高句丽王族和百济王族被拉到唐朝境内,在洛阳北邙山一带发掘面世的高句丽王族泉男生、泉男產、泉獻誠、高慈、高震、泉毖,以及百济王族扶餘隆的墓誌铭,清末民初著名金石学者罗振玉编成《唐代海东藩阀志存》一书。[16]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杨保隆认为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高句丽曾被内迁至内地,并且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7]
高句丽王族高丽若光率领高句丽遗民1799人亡命到日本,在日本武藏國[18]开拓高丽郡,並建立高丽神社。[19]
高句麗人亡国后成为中国境内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经过辽、金、元、明等朝代的历史变迁,高句丽人最终入中原,融入汉族。
关于高句丽人的争议[编辑]
脚本错误:没有“main”这个模块。 朝鲜由于传统朝鲜半岛历史,偏重于南方,故而把视角投向未被纳入传统历史主流的北部古国,大力讴歌高句丽传说中的高朱蒙等神话人物,并将高句丽的开国历史提前到公元前277年。 [20]1993年12月朝鲜提出史学新体系,即古朝鲜(檀君朝鲜、卫满朝鲜)——高句丽——渤海——高丽——朝鲜。在新的史学体系中,箕子朝鲜被否定其存在,三国时代唯以高句丽为正统(其故土在北方,都平壤),新罗、百济降为割据,统一新罗因有背主体(事唐)失去其历史地位,渤海国虽不在半岛,但被认为是高句丽遗民所建国家,故可承续正统。
北京大学东北亚研究所所长、世界史研究所所长、原北大历史系副系主任,历史学家宋成有教授曾介绍,“韩国历史学家强调国史,认为韩国的历史有5000多年,可以追溯到古朝鲜的建国神话。”神话中,天神桓雄从天上下凡到太白山山顶的神坛树下,创立了一个神祇世界。而他与熊女所生的儿子檀君,则在人间创建了古朝鲜,成了朝鲜的始祖王。1910年日本入侵朝鲜半岛后,韩国一些历史学家流亡来到中国,为反抗侵略,唤起民族主义,这些历史学家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强调韩国的独立性,后来演变为韩国史学界中的民族史学流派。 1948年大韩民国成立后,民族史学成为韩国讲坛史学的三大流派之一。而被称为在野史学的非学者民间人士,喜欢将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评书演义与真实的历史混为一谈,在社会上也有较大的鼓动力量。 [21]
名人[编辑]
另见[编辑]
注釋[编辑]
- ↑ 《新唐书·高麗传》:“总章二年,己巳二月,王之庶子安勝,率四千餘戶,投新羅。”
- ↑ 《通典》186载:“其后、余众不能自保,散投新罗,靺鞨。”
- ↑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六》载:“高句丽贵臣渊净土(盖苏文弟)以城十二、户736、口3543来投。”
- ↑ 三国志 扶余國有君王,皆以六畜名官,有馬加、牛加、豬加、狗加、大使、大使者、使者。
- ↑ 1990年代的《中国東北史》(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等書否認渤海與高句麗及朝鮮民族有關連性
- ↑ 高句丽族属溯源
- ↑ 高句丽语言
- ↑ 韩语的概括和起源
- ↑ 《新五代史》卷74 其人散處中國
- ↑ 《新五代史》卷74
- ↑ http://www.indiana.edu/~ceus/faculty/beckwith.shtml ]
- ↑ 韩语与高句丽语差别极大
- ↑ 东北亚最强国——高句丽脚本错误:没有“Unsubst”这个模块。
- ↑ 靺鞨诸部与渤海建国集团
- ↑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九》;《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九下》。
- ↑ 高句丽遗民高足酉墓志铭考释脚本错误:没有“webarchive”这个模块。,搜文網,2006年4月29日。
- ↑ http://www.trends.com.cn/travel/a/1-83541.htm
- ↑ 大約在今日日本首都附近,具體位置是:埼玉縣全縣、東京都隅田川以東的陸地及神奈川县東北部
- ↑ 高麗神社網站,2007年3月28日驗證。
- ↑ 1993年5月14日重建东明王陵
- ↑ 中国边疆史学争议频发脚本错误:没有“Unsubst”这个模块。
外部链接[编辑]
脚本错误:没有“Side box”这个模块。 脚本错误:没有“Side box”这个模块。 脚本错误:没有“Side box”这个模块。
參考[编辑]
高句麗民族與國家的形成與演變 楊軍 This article "高句麗人"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高句麗人.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